1、情節初探

洛麗塔開啟了大叔配蘿莉的先河,精心設計的劇情讓它披上了不倫之戀的外衣,然而這是一部關于家庭教育的影片,足以給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以啟示。

...

法文教授赴美執教,租住在一單親家庭裡,女主人很快傾心于儒雅紳士的教授,而教授卻為女主人的小女兒洛麗塔所打動,并寫日記記錄其天真可愛的日常。教授為了能長久留在洛麗塔的身邊,同意與女主人結婚,然而其日記卻被女主人發現,女主人絕望自殺。教授原以為能與洛麗塔長相厮守,最終卻發現女主人死後發生的一切不過是洛麗塔與另一劇作家精心設計的騙局。而洛麗塔傾心的劇作家也沒能給洛麗塔以指引,貧困中,洛麗塔求助于教授。帶着對于洛麗塔的愧疚和對于劇作家的憤恨,教授最終槍殺了劇作家,自己也病逝于監獄。

2、深入挖掘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以教授槍殺劇作家的鏡頭作為懸念,圍繞洛麗塔展開情節,故事的背景設置在風光迤逦的美國小鎮。影片因為兩個不穩定因素而被撕扯出兩種風格,一是教授所帶來的原沿襲自歐美舊貴族的靜谧緩和,二是劇作家喋喋不休所營造的希區柯克式的緊張荒誕,這種心理劇式的緊張在劇作家假扮心理醫生和教授大鬧醫院的場景中得到體現,影片風格的混亂在最後槍殺的場景中達到頂峰:古羅馬式的華麗宮殿裡擺上了乒乓球桌,桌上放滿了紅酒杯,劇作家穿上了古羅馬元老的裝束,臨死前用鋼琴彈奏混亂的曲子。混亂的風格切合了其矛盾的主題。

影片最大的懸念就是活潑的洛麗塔到底喜歡誰,是英倫紳士的外表下帶着點法式浪漫的教授,還是崇尚泛性論并混合着東方神秘主義的疑似同性戀的劇作家。而這兩人均未與洛麗塔發生性關系(有也無妨),更像是扮演老師的角色,為洛麗塔在喪母之後提供人生的指引,所以這是兩種教育理念的沖突。洛麗塔選擇了後者,否定了前者,而劇作家最終也在酗酒中被槍殺,可以說影片同時否定了兩者。本文對于影片主題的揭示不在于解決這兩者的理論困境(尤其是對于泛性論的批評需要在更加理論化的文章中進行),而在于通過對洛麗塔角色的分析提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

影片通過誇張的情節安排刻意将關乎家庭教育的敏感問題放大,而可憐的洛麗塔因為其早熟的身體和心理成為兩種教育理念激烈沖突的主戰場。這些敏感問題涉及有性壓抑:喪偶後長期獨居并以此作為對于已逝丈夫之忠誠表現的洛麗塔母親、逐漸成熟卻被教授限制的洛麗塔;有父母對于子女無意識的人格占有,尤其在這種占有涉及到性的問題上變得更加複雜敏感,影片通過洛麗塔母親長期獨居的設定和教授替代洛麗塔母親成為其監護人的情節安排而逐步收緊對于洛麗塔的性約束,無疑這會激起更激烈的沖突,而形成洛麗塔與劇作家聯手的欺騙計劃。這是影片最大的反轉,然而即便是服務于理論探讨而不得已造成的現實性不足也是不能忽視的,如果說洛麗塔過分可愛的外表是藝術誇張的話,那麼其過分成熟的心理則是牽強,尤其是放棄紳士優雅的教授而選擇古怪癱軟的劇作家更難以令觀衆信服。所以,現實是比電影更加殘酷的,如果說影片借助于最後的反轉為洛麗塔的悲劇添加了幾分壯美的色彩的話,那麼當現實中出現相似的情況時,隻能是更加悲怆低沉的結局。

兩種教育理念的沖突确切的說是歐式人格的“integrity”和美式自由之間的碰撞,在影片中,前者可以在泛性論的框架下得到部分解釋,借助于文學閱讀和鋼琴修習,教授試圖緩解洛麗塔因為早熟而較同齡人更加嚴重的性緊張(沒有性生活所引發),然而這種導向升華作用(泛性論中重要的概念)的老牌手段卻無處不存在性的“metaphor”,即經典的“情結”和關于性禁忌的内容,而這些危險很容易引發性變态行為,教授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而美式自由跨過了性的藩籬,在影片中還試圖走得更遠(劇作家提出讓洛麗塔拍攝藝術電影),但是其理念與現實社會組織形式(家庭的存在)的落後性之間的沖突,其基本理論——泛性論在宏觀社會層面的無意義,都使其走向失敗,影片中劇作家被槍殺以及洛麗塔最後難産而死都暗示了這一點。

3、寫在最後

...

影片的第一個情節點是Lolita離開家去夏令營,臨走前Lolita親吻教授,要他“Don't  forget me”,教授沒有忘記Lolita,就像他沒有忘記自己早逝的初戀,沒有忘記自己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