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系列的前面,我們談到,電影在驚人意外之後将進入第三幕,也是電影故事沖突的解決幕:一個主人公與大反派終極對壘的必需場景,一個激動人心、見證奇迹的時刻,也正是電影故事的最高潮。在此之後,電影故事還涉及零星人物、場景和事件的後續圓場,這是電影的結尾部分,最後由終場畫面所定格,三幕劇結束。

必需場景、結局和終場畫面這三連拍就形成了通常所說的大結局。

根據諾獎得主卡尼曼《思考快與慢》的理論,體驗最重要在于體驗的峰值與終值,并且全程不可以踩到忍耐底線。

所以影片的高潮部分峰值該如何打造?必需場景怎麼構建?這确實是個問題。

主人公剛出發的時候還是純情小白,在沉重打擊的世界中逐漸成長,他是否能在這個過程中破繭而出,羽化成蝶,就需要做最後的通關測試,我們稱其為“風暴襲擊堡壘”的五要點結局法則。

你或許問,城堡在哪裡?五點是什麼?我們來看一下。

1、 召集團隊

主人公一邁入第三幕,第一步就是要召集團隊,準備象風暴一樣襲擊城堡。準備工具和制定完美計劃也必然包含其中。

2、執行計劃

重點在于,任務顯然無法完成,主人公貌似瘋了。說清楚什麼是那個“無法完成”的挑戰是關鍵中的關鍵。

3、高塔意外

主人公顯然對計劃過于自信,而自信,就是問題本身。結果可想而知,一番絕力反擊,終究還是厄運難逃。這時候問題浮出水面:努力做的是真正應該做的嗎?真正的挑戰——終極考試,開始漸次明晰。主人公重新回到 “繭蛹”的暗黑地帶。

4、出奇制勝

這是神靈觸碰的瞬間,也是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庭天頂畫裡,伸出的上帝之手。在這裡,主人公必須放棄他的舊有邏輯,做出一些在電影一開始絕不可能做的事情。

掙脫繭蛹,就是要證明主人公能夠走出暗黑地帶,他能夠掌控自己,超越常人,找到堅強的信念和内在的力量,最終放手一搏。

你當然懂得,如果不是非常之人,敢做非常之事,主人公就不成其為英雄,新世界的大門就不會洞開。

5、邁向新紀元

信念的勝利,故事的意義被喚醒。你會放棄舊信仰、舊方式,對黑暗沉默的未知世界充滿信心嗎?回報就是給那些在電影裡,在生活中尋找這個時刻的人。這就是電影講故事的原因,并尊敬那些理解故事的人。

用五要點“風暴襲擊堡壘”,構築一個必需場景,創造高峰體驗,直面内心的恐懼,感受信念的真谛。

之後就是故事的圓場直到終場畫面,一個終值關懷。

講到這裡,我們電影的三幕劇就已經談完了。

可問題在于,深層的心理動因講了,故事的骨架和結構線也貌似清楚了,故事的叙事弧度與人物的成長弧度也似乎清晰了,還是有些東西不夠明了,那會是什麼呢?

簡單的說,就是在電影裡。主人公始終面對着兩個目标,一個外在可見的實體目标,一個是内在成長的精神目标。實體目标推動劇情發展,精神目标提出電影主題。而精神目标的存在,才是一部電影真正存在的理由。

我們可以理解外在實體目标與内在精神目标的關系,就象昆汀《低俗小說》裡的那段雙人舞:一個是想要,一個是需要;一個看得見,一個看不見;一個具象,一個隐藏;一個主動追求,一個被動賦予。兩者共同編織,相互成就。

在《尋夢環遊記》裡,主人公的實體目标是:追求熱愛的音樂;獲得成功。而精神目标是:家庭與親情的價值遠比成功重要。

在《拯救大兵瑞恩》裡,主人公的實體目标是:找到大兵瑞恩;而精神目标是:我們應該不辜負曾經奉獻和犧牲過的将士們,為他們崇高的精神追求而生活好每一天。

順帶吐槽一句,豆瓣所謂TOP100電影裡的價值觀,也就是精神目标層面,都顯得那麼符合主流期待,那麼政治正确。我們并不懷疑這些作品的優秀,隻是真的很客觀真實的反映了作品的水準了嗎?我的感覺就好像看矛盾文學獎作品,三觀都無比正确的符合主流社會價值觀。但是我知道,在很多沒獲獎的作品裡才有真正有分量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