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一部電影出現在影院的時候,都會有它的一個生命周期。

大衆普遍接受精彩的、刺激的、讓人捧腹大笑的片子,其中刺激不包括恐怖片。反正我幾乎沒在電影院看過恐怖片,自從真正的鬼片在大陸市場消失以後,就更不會去看這些片子了。

這類片子如果反響好,大衆願意傳播,霸占個兩三個星期不是問題,一個月的也有,比如《美人魚》《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等。

然後就是文藝片,這類型的片子受衆比較小,觀影者年齡也偏大,所以就不很讨喜,所以排片量偏低,有些過于文藝的,往往死的很快。

建議文藝片還是加入一些幽默元素,或者要能直擊心靈的。比較典型的,比如《後悔無期》,《芳華》等。當然這兩部取得一定的成績離不開導演的影響力,其次影片必然尤其獨特的幽默元素。

其他類型的片子,比如動畫片,科幻片、災難片,隻要你拍的有亮點,也很賣座,比如《白蛇傳》《蜘蛛俠異次元空間》《流浪地球》等,樸實點,别太嘩衆取寵就好。

當然很多電影不能簡單的進行上面這些分類,可能它既是文藝片,又是喜劇片,可能還有點恐怖元素,這不能怪編劇和導演,因為現在是商業電影時代,衡量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标準,很簡單就兩字:票房。

為了保證票房,多加點元素在裡面總沒有壞處,就好比一盤菜,多加點調料的種類,口味總不會太差。

所以真正好的電影票房未必好,很多電影在下線之後才開始有了反響,然而為時已晚。就像很多喜歡用“欠XXX一張電影票”來表達自己遺憾的心情。

其實在我看來,對觀衆來說,什麼都不算晚,隻是虧了那些為了這部片子想要賺些錢的人。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每個人對影片的關注點不一樣,“喜劇元素”“親情”“友情”“愛情”“畫面”“邏輯架構”“場景設置”“人物表現”等等,隻要一個點能被大衆認可,那麼多少還是可以把成本收回來的。

記得去年年底有部片子叫《地球最後的夜晚》,很多人看了十幾分鐘就離場了,評價也是兩級分化。

很多人有“末日情節”,尤其是那些生活過得不如意的人,所以這部電影多多少少有些标題黨的意思,很多人在走進影院之前,甚至不知道這是一部中國人拍的片子,你說可笑不~

所以,很多時候,名字真的很重要,包括你的人名~ 所以你要想火,給自己去個給力的藝名、筆名還是很重要的。

總結:在我看來,一部真正好的、有價值的影片,是因人而異的,是需要時間的沉澱的,票房隻是一個方面。能夠被大家一直記在心裡的,才是好電影,比如《盜夢空間》《阿甘正傳》《了不起的蓋茨比》《肖申克的救贖》《少年派》等~

遺憾的是,這些我都是免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