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影《攀登者》的這兩個小時内,心情随着劇情的變化而起伏不定,有震撼與感動,也有無奈與悲壯感。

這是根據曆史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在1960年,中國登山隊的三名成員從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峰頂。但由于方五洲為了救隊友曲松林而把照相機丢了,沒能拍攝下這成功時刻,因此一直不能被世界所承認。

直到15年後,幾名老隊員帶領新的成員再次登頂。結局是激動人心的,但過程是曲折坎坷的,也似乎讓觀衆一起經曆了一次登山。

主題雖是關于登山與愛國情懷,但讓我觸動最深的問題是在關鍵時刻如何抉擇。比如在小我與大我、生命與理想之間,曲松林為方五洲救自己而放棄照相機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懷。如果換做是他面臨這樣的情況會如何選擇呢?

“我救照相機,完成任務後我再下去陪你,再下去給你賠罪。”他如此回答道。在假設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會理直氣壯地說出自己認為絕對正确的答案。

在國家榮譽面前,個人生命是何等微不足道?曲松林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十五年後,作為幕後指揮,他不顧氣象學家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讓登山隊繼續往上沖,結果遭遇的是一場悲劇。

當他一步一步沉重地拖着新隊長李國梁的屍體,當他發出那一句“我錯了,全錯了”的哭喊時,悔恨溢滿了他的胸腔。用錯誤釋懷了當年别人的錯誤,其代價遠遠大于解脫。

這部電影還穿插了一條愛情線,有感人,也有遺憾。有人疑惑道,方五洲的那句話為何一直不說,而讓彼此白白錯過了十五年?這是一個關于夢想與愛情之間的選擇。

十五年前的方五洲,心裡是憋屈的,不甘的。盡管做着燒鍋爐的工作,但他沒有間斷體能訓練,沒有忘記登頂的夢想。此時,他的愛因為徐櫻的出國留學隻能暫時擱淺。

何況當心中的宏偉之志沒有完成時,談愛是一件何其幼稚與奢侈的事情?徐櫻雖然也愛着方五洲,但她也恨,恨他的逃避與懦弱。

在對待愛情上,女人總是會比男人感性一些的。所以十五年後的重逢,他想彌補這些年的缺憾,而她的反應裡更多的是帶有賭氣的成分。

這麼多年的糾葛,在最後的那場登山中,逐漸變得明朗起來。徐櫻為登山隊提供氣象報告,方五洲得知氣象隊失去了聯系,第一時間不顧安危去尋找徐櫻。

他們之間沒有暧昧的舉動,更沒有秀恩愛式的互動,但就是很讓人感動。互相愛慕,彼此成就,橫亘在他們中間的那座山也徹底消失了。看似是屬于私人的愛情部分,但實際上兩個人都在為完成國家的任務而同結一心。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登山的意義是什麼?不少人會這樣發問。不少人會這樣回答,“因為山就在那裡。”

看似很簡單,隻要去登就可以了。而要真的到達山頂,有時候不是靠個人努力就能完成的,還離不開一些客觀因素和運氣成分的加持。

在我們的一生當中,總是會有一座又一座山擋在前面。不管你主動去征服還是被動出擊也好,它就在那裡。站在山那邊的人,會告訴你隻要邁過來了就好,可要怎樣才能邁過去呢?

前些天,曾經的一位學生Q姑娘跟我說,這陣子是她感到很艱難的時期,生活得太壓抑了,主要是來自工作方面的壓力。

由于她請了一段時間的假,回來後被調到了另一個部門。活多工資又低,不受其他部門的人所待見,還因為自己太老實而屢次被同事所欺騙。

安慰人的正能量的話誰都會說,比如調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工作與生活分開,不用受環境的影響等等。但對于一個眼前有一座山的人來說,她要做的是爬上去,否則會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你也許會說,繞道而行不就可以了?但這不是解決辦法,而是一種逃避。大不了辭職咯,是的,這是人們每當受不了工作環境時的看似很酷的想法,然而接下來又會一如從前的準時去上班。

于是,一方面抱怨,一方面又離不開,這兩股力量會互相撕扯着,那麼你的狀态自然是好不了。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正視問題,解決問題,迎難而上。

我跟Q姑娘說,好的工作環境會使人舒心,可這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維持的。如果你的善良換來的是别人的欺騙,那不是你的錯,不要用别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從而也采取欺騙或報複的方式去回擊。

但可以糾正與他們的相處方式,同事之間不必太交心,如果處不來,點頭微笑已足夠。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不給他人留下把柄,同時不要當老好人,善良也是有原則的。

至于你現在所處的邊緣部門,如果真的不喜歡,就想辦法跳到其他部門。如果還有發展空間,就先積累,多向比你幹得好的人學習。自己的能力提升了,才有底氣去争取。

如果想全身而退,辭職去另一個地方,那先找好了下一家再辭,否則中間這個空檔期會讓你更焦慮。但任何工作環境都有它的不完美,關鍵還是強大自己,不受其影響。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自己正處于低谷時,整個能量狀态都會是低迷的,不知道該往哪裡前進。但要告訴自己這隻是一段過渡的特殊時期,遲早會抽離出來的。

但在那一天來臨之前,和周圍的人與事保持淡淡的友好即可,不必勉強自己完全融入,也不至于格格不入。與此同時,做好充足的準備,迎接那個轉身時刻的到來。

人生就是不斷攀登的過程,翻越一座山之後,又有另一座山在等着你,隻是每個人心裡的那座山并不一樣。有些人的起點就是山頂,是其他人費盡努力還不一定到達的地方。

處在山底與正在往上攀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态。前者看上去有一種充滿誘惑的舒适,無形中會牽扯着後者産生放棄的念頭——太累了,要不算了吧。

但那股倔強的不甘心又會吸引着他們向上爬,也許再用力一點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呢。當一步一步終于到達頂峰時,會慶幸自己沒有停下來,沒有貪念那山腳處的安逸。

當處于山頂時,是否就可以穩固地待在這兒了呢?有的人會選擇就此停留,有的人因為有了這次寶貴的經驗,以及知道如何給自己在疲憊時刻打氣,會選擇繼續前往另一座山。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當面臨一項艱巨的任務時,會安慰自己隻要完成眼前的這件事,生活就會回歸到正常。實際上這隻是一種暫時的錯覺,一輪又一輪的任務會降臨,我們的壓力阈值就這樣不斷增加。

想起一位朋友曾訴苦道,按照正常的進度,該輪到她晉升了,可是她被迫停在了原處。委屈與不甘的情緒,以及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像一朵朵烏雲籠罩着她。

她問,如果換作是你會怎麼做?我說,盡管不服氣,但還是會選擇接受,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說明還不具備往上升的條件。扪心自問,你真的做到了不可挑剔的程度嗎?

如果是,就厚着臉皮去詢問一個為什麼,也好知道自己該哪個方面去提升。如果不是,就繼續做好本職工作,證明你是可以的,也許隻是時機未到。

反過來如果自暴自棄,則永遠翻不了身。當然了,此時你的身邊也會出現很多聲音,比如,“這樣也挺好的。”“何必那麼辛苦呢?”以此來讓你舒舒服服地身處原地。

現在的她早已經到達了想要的位置,回過頭來看那段經曆,隻是小事一樁,但在當時确實磨練了自己的心性。

所以,山就在那裡,停留或者攀登,主要取決于自己的意願。身在山腳,山腰抑或山頂,周圍都會有一群人,你并不是孤單的。

選擇在哪一處,除了自己的追求外,能否被環境所同化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能,就會心安理得地停留,如果不能,遲早會前往下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