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電影《綠皮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豆瓣評分8.9,淘票票評分9.3,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的多項提名和獎項,妥妥的優質經典電影。淘票票上獲得94%的大V推薦,有98%的觀衆看過之後覺得溫暖感人,小編就是其中之一。
...電影的标簽是公路電影,幽默搞笑,種族歧視,溫馨感人。大概就是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嚴重,尤其在南方部分州。一名黑人鋼琴家為了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中,截然不同的兩人小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行程臨近結束,鋼琴家敞開了心扉,司機放下了偏見與歧視,在聖誕夜一起合家慶祝。
那麼到底什麼是“綠皮書”呢?這跟電影有什麼關系?
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飲等方面對于黑人多有歧視性政策,從聯邦到州,都是合法的。《綠皮書》全稱為《黑人駕駛者綠皮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它詳細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許”,幫助黑人同胞們規避風險。作為年刊,從1936年一直發行到1966年。它最初的作者叫維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Green作為姓氏叫格林,而Green常用含義是“綠色”。這是綠皮書含義的由來。
也就是說,作為黑人,即使你再有才華,再有地位和财富,膚色就是你抹不去的烙印。你有錢住五星級酒店也沒用,那裡不會接受你,你隻能住類似汽車旅館,隻能在指定地點吃飯喝酒,否則将面臨很多麻煩。輕則被毆打嘲笑,重則被警察抓。
黑人鋼琴家唐.雪利自小具有超高天分,擁有精湛的技術和藝術造詣并且獲得博士學位,然而他去南部為了安全還是要雇傭白人司機。所以就出現了到達某個地方,司機住相對高級的酒店,而老闆隻能住汽車旅館的怪象。
不止如此,某些公路夜間也是不對黑人開放的,如果被警察抓到也會是大麻煩,簡直是聞所未聞,不可思議。
電影中,唐.雪利博士因為其精湛的琴技,在音樂會上每次都會收獲掌聲,甚至全場起立。這些觀衆大部分都是上流社會的白人。這不免造成一種和諧友愛的假象。而事實上,組織者滿嘴的恭維和贊美的同時,還是把博士帶到了廚房旁邊的雜貨間,那才是他的更衣室。 甚至吃飯的也隻能在雜貨間,因為餐廳從來不允許黑人進入。
尊重不過是口頭的,歧視深入骨髓,令人震驚。
其實這也隻是窺到當時種族歧視的一斑,事實遠不止如此。
《綠皮書》發生在1962年下半年,當時的美國黑人和白人在政治權利上存在嚴重的不平等,尤其是南方很多州,還實行平等但分離的政策。什麼叫平等但分離呢?就是黑人雖然和白人一樣擁有同樣的權利,但是是分開享受的,黑人隻能上黑人的專門學校,不止餐廳分專門的黑人餐廳和白人餐廳,就連公交車上的座位,也分專門的黑人座位和白人座位,如果黑人坐了白人的專門座位,就是違法,要被逮捕接受處罰。
美國黑人一直在為完全的權利平等而努力。
但種族分離制度畢竟是違反人性的反動、落後制度,在帕克斯、馬丁-路德-金、唐等這些黑人人權主義者,及肯尼迪兄弟等白人精英的推動下,美國南方州的種族分離制度,最終還是被廢除了。
最後以馬丁.路德.金的名句結尾吧,向所有為了人類自由平等而戰鬥的人緻敬。
當我們行動時,我們必須保證向前進。我們不能倒退。現在有人問熱心民權運動的人,“你們什麼時候才能滿足?”
隻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難以形容的野蠻迫害,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隻要我們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軀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車旅館和城裡的旅館找到住宿之所,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隻要黑人的基本活動範圍隻是從少數民族聚居的小貧民區轉移到大貧民區,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隻要我們的孩子被“僅限白人”的标語剝奪自我和尊嚴,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隻要密西西比州仍然有一個黑人不能參加選舉,隻要紐約有一個黑人認為他投票無濟于事,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不!我們現在并不滿足,我們将來也不滿足,除非正義和公正猶如江海之波濤,洶湧澎湃,滾滾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