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我最喜愛的電影之一就是這部《白日夢想家》,為什麼喜歡它?不隻是因為電影畫面的經典,也不隻是因為它美好的結局,更多是因為它講的是一個平凡人的故事。

主人公華特是一個普通的中年單身男人,沒有特殊經曆,沒有特殊愛好,唯一不同的就是愛做白日夢,跟人聊天的時候會不由自主走神。就算對面走來自己喜歡的人,也不敢上前打招呼,隻能想象着自己輕易赢得對方芳心。


...

華特在生活雜志社工作了十幾年,負責處理雜志的底片。多年以來他都與自由攝影師肖恩合作,這一次是兩人最後一次搭檔完成雜志最後一期封面照片——第25号底片。但華特卻怎麼也找不到這張底片,如果搞砸這項工作,華特不得不面臨被解雇。

因此,從未有過特别旅行的華特,踏上了尋找肖恩之路,這也是一段格外冒險之旅。

他先是沖到格林蘭島,遇上喝的搖搖晃晃的直升飛機駕駛員,此時膽怯讓他停止這場冒險,但此刻他又幻想喜歡的女人正站在他面前,為他歌唱,鼓勵跑出去,繼續這段探索之旅。以前他的白日夢都隻是帶來短暫的走神,但這次勇敢邁出了那一步。從那時開始,他才真正成為“探險家”

電影更讓人大呼過瘾的不單單是男主的逆襲,還有華特一路遇到的風景:格林蘭島依靠在高山下的邊陲小鎮;連綿的山巒延伸至天遍;油光的水泥路蜿蜒曲折像是山水間的綢緞。還有喜馬拉雅山下柔軟輕盈的草地,在陽光下閃着金色,山上的積雪還未融化,山下已是生機盎然。大自然真是最神奇的魔術師。


...


...

在喜馬拉雅山上,華特終于找到了肖恩,在山腳下,夕陽中他們一起踢了一場足球,好像是在完成最後的合作。


...


...

至于那張底片,最終華特還是找了回來,但一切都不重要了,最後他還是離開了這家公司,但是他沒有離開“生活雜志”,生活雜志的宗旨: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生活的目的已經刻進了包括他在内的每位職員的心裡。


...

當他的夢都實現,華特也就不再做白日夢了。

夢是很多人生活的出口,人人都會做白日夢,這的确不是真的,但是誰又能拒絕這種甜蜜的幻覺。生活很多不如意,無奈于自己的平凡,膽怯,懦弱;因此白日夢成了我們無法割舍的“不清醒”。

有的人選擇等待夢境,但也有些人選擇創造夢境。

如果說白日夢使人們編造出來的花言巧語,那請相信真理始終存在,常駐在每個人的心頭。

這部電影片尾曲《stay alive》也成為了經典,裡面有一句:we’ll do whatever just to stay alive 我們不顧一切隻為感受自己真實的活着,我們傾盡所有,隻為活得一場值得的人生。

華特是幸運的,他勇敢走出了一步,閘門一旦打開,之後的一切就水到渠成,最後終将成就自己。

最後在華特等人的努力下,“生活”最後一版終于面世,封面照片确實給了他大驚喜,“最後獻給成就這本雜志的人”也獻給那些不顧一切成就自己的人。

這本雜志的序幕已經拉起,每個人的生活卻依舊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