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年暑假,我都會推薦一些适合孩子們看的電影。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是大人眼中的世界。
作為大人,為孩子挑選充滿樂趣,輕松歡樂,又有正面教育意義的好電影,責無旁貸。
每一部外國兒童電影,最好是看英語版的,以此培養孩子的英文聽力,也是不錯的選擇。
1
故事講述了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亨廷頓兄弟的馬戲團開張了。都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馬戲團生意還真不錯。
哥哥霍勒肖精明能幹,是個說一不二的角色。
不過,世上沒有什麼事是能恒久不變的,兄弟情,因為一位美女而發生了改變。
馬戲團中,有一位迷人的、“寬屏的”吉蔔賽女郎,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要緻敬《巴黎聖母院》這部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吉蔔賽女郎的名字也叫愛斯梅拉達(也有譯作愛斯米拉達的),本來這位吉蔔賽大媽要介紹她的侄女來馬戲團上班的,剛說兩句,就遭到了大老闆霍勒肖的拒絕。
可當小美女塔莉亞轉過身來,竟然是美若天仙。
大老闆:啥也别說了,你被錄取了。
兄弟倆霍勒肖和鮑勃同時墜入了愛河,隻是一人“淹死”在自己的自信裡,一人沉浸在小美女塔莉亞的似水柔情裡。
2
老實說,論經營頭腦,哥哥還是更勝一籌的,但是他比較蠻橫。多年的成功,讓他對事業也好,愛情也罷,總是志在必得。
他決定搶走弟弟鮑勃的女朋友。每天咬牙切齒地想着這件事。因為他不習慣輸。
劉墉在《迎向開闊的人生》一書中說,每個人都有所長,也有所短。短跑的高手,不見得能長跑。馬拉松的健将,參加百米競賽,八成會不堪一擊。上天把人生得不一樣,就要以不一樣的方法,去利用自己的長處。
如果說霍勒肖的長處是商業頭腦,那麼鮑勃的長處是性格溫和。
塔莉亞沒有任何懸念地選擇了鮑勃,兩個對愛情很認真的人攜手走進了婚姻。
這,也是霍勒肖和鮑勃決裂的開始,兩兄弟都自立門戶,不相往來。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一段,我居然起了《小李飛刀》中的李尋歡,如果他懂得,愛情是自私的,是不能利他的,他一定不會将林詩音拱手相讓,也不會給影迷留下那麼多的遺憾了。
3
鮑勃從來是葉下桃,以前拿主意的人是哥哥,現在獨立出來又不善經營的他令馬戲團陷入了困境。
可是,後來這個瀕臨倒閉的馬戲團又起死回生,重現輝煌。
旁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來是吉蔔賽大媽愛斯梅拉達,在他們結婚的時候,從胸中往外不住地掏禮物。
最終,掏出了一個外形普通,卻又神奇的木盒子。
這個盒子有着取之不盡的東西:動物餅幹。
馬戲團學員都是人類,想要馴養動物來撐場子表演節目,經營成本那是相當地高。
可是,“蕾蒂們and傑特們”,這個難題一盒餅幹就統統搞定。
不管高、矮、胖、瘦,隻要是人類,吃了一個動物餅幹,就能變成動物,至于是變成什麼動物,就看你吃的是什麼形狀的餅幹了。
每吃一塊動物餅幹,這個人的人形餅幹就會自動變在盒子裡,想要變回原型,隻需“啊嗚”一聲,吃下屬于自己的人形餅幹即可。
看表演的市場就隻有那麼大,鮑勃這邊生意爆棚,霍勒肖被排擠得快沒飯吃了。
于是,一場險象環生、驚險有趣的搶餅幹大戲開始了。
4
男主是我不喜歡的歐文,主要是人設的性格不好,太慫。臉形倒是長得有點像李治廷演古裝戲的即視感。(李治廷的現代戲裝扮比古裝扮相帥氣很多)。
鮑勃和塔莉亞是男主的叔叔和嬸嬸。他們被滅于一場人為的大火(有彩蛋)。我不喜歡歐文的原因,是因為劇情編得很不合理,他愛上了一位女孩,叫喬伊。
明明兩情相悅,結了婚,還生了一位可愛的女兒“小猴子”,可他太沒有血性了,為了讓不喜歡他的嶽父對他另眼相看,他居然去嶽父的狗餅幹公司做試吃員,就算每天試吃狗餅幹吃到要吐了,他也不是說一個“不”字。
他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嶽父虐,叔叔嬸嬸的馬戲團被燒了之後,反而是喬伊去擔當起自己辭職、重建馬戲團的重任。
夠了,電影很好看,有趣,很多很多精靈古怪的配角和細節讓人禁不住捧腹大笑。
但也掩飾不了,歐文這個角色是個敗筆的這個事實。
逆來順受、 沒有擔當的男主,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是個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