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帶着未幹的淚痕,看完《祈禱落幕時》,我也不禁思考,是否在某個時間節點上,父女倆如果做了不同的選擇,能否逆轉這看似命中注定的悲劇人生?然而從頭至尾的梳理,最終也隻是落回到故事的起點——如果淺居博美的母親沒有借巨債逃走,或許他們才有過安穩人生的可能性。

父親為了保護女兒,不得已連夜潛逃,為了不拖累女兒,決定當夜跳崖自殺,畢竟這個家,除了女兒的未來,毫無希望可言,即使賠上性命,也要保這一簇星星之火。未成年的女兒,又是在怎樣的無奈和絕望下,才會走上嫖客的面包車……然而,也正因為内心的掙紮始終未滅,才有了這一筷子的誤殺。

至此,如果說父女倆當時選擇了自首,對于女兒來說,也許将面臨的是敗壞的名聲和牢獄之災,對于父親而言,仍然隻有尋死一條路。“在确定的損失面前,人們往往都會選擇賭一把”,這在行為經濟學中,被稱為“反射效應”。是啊,換做是誰,都擺脫不了這樣的人性,都會選擇調包和隐姓埋名生活吧。

保護女兒的使命貫穿了淺居忠雄的一生,因為一個謊言,需要付出的是一個接一個圓謊的代價。

女兒很争氣,成了萬衆矚目的一流導演。父親心中的星星之火已經燃燒成了光芒萬丈的太陽,如何能容忍它有朝一日突然地隕落?可是,這個世界太小了,保守一個天大的秘密幾十年,太難太難,這期間總會有一些或無辜或不懷好意的潛在威脅者闖入,父親無從選擇,他無法眼睜睜看着威脅變成真實的傷害,即使殺人償命又何妨,反正,他這條命,本就是撿來的。

正如加賀說的那樣,父親的存在,是潘多拉魔盒,他一方面做着女兒的守護者,另一方面也是女兒命運的威脅者,隻有他真的死了,才能讓謊言成真。

26年,父親累了,隐姓埋名東躲西藏的日子太難熬了,年歲也老到守護不動女兒了,潘多拉魔盒的天平開始傾斜,威脅者的權重原來越大,自求一死便成了必然的選擇,這是父親能為女兒做的最後一次守護。

假設沒有加賀恭一郎這樣一位執着于找尋母親戀人的刑警存在,牽涉其中,又心思缜密,也許淺居博美能從此抱着這個秘密過完一生,但不幸的是她偏偏遇到了他,可這一切又何嘗不是她的幸運,從此雖然星光不再,卻至少可以正大光明地面對世界。

東野圭吾筆下的犯罪者總會有他們的萬般無奈,被命運牽着鼻子走,真實世界裡又何嘗不是這樣,誰的心底藏的會是絕對的惡呢?信命嗎?我信!出身、家庭、性格、使命…早已決定了每一個路口的人生選擇,每一次的選擇,也無非是用從自身出發的視野來權衡可能的利弊得失,然後下注賭一把罷了。

假設命運從一開始就把你丢到風口浪尖,總是逼迫你做生死一線的選擇,那麼,悲劇也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