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是一部催淚的電影,但并不是針對每一個人,至少不針對于我。

我看得這一場落淚的都是女性,這與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敏感有關,或許還與她們都是姐姐有關。一個年輕的母親哭成了淚人,我轉過頭看了她3次,她的眼神都沒有過多的在我身上停留。

我很羨慕她能夠與電影裡的感情共振,我也很慶幸,自己隻是一個冷眼旁觀姐弟情愫的人。

...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對媽媽說過為什麼不給我生個姐姐,雖然我知道我最多隻能擁有個妹妹,但總莫名地覺得姐姐似乎是一種很親昵,很美好的稱謂。

但是《我的姐姐》中的姐姐安然(張子楓飾)最初并不喜歡自己的弟弟(金遙源飾),首先他們年齡相差太大,安然讀高中了,弟弟才姗姗來遲。而家裡為了要這個弟弟,要一個男孩子,父親甚至要她從小裝瘸子,以此來獲得居委會再生一個孩子的資格。這是安然與弟弟的舊仇。

而新恨是父母的意外去世,将照顧弟弟所有的重任都壓在了安然身上。她本想逃離這個她生活了二十來年的城市,她的目标,她的遠方是北京。她拼了命地學習,隻為考研到北京的醫科學校。但如果要照顧弟弟她的一生都走不出這裡,她的一生都将被套上生活的枷鎖。

...

《我的姐姐》開頭一段弟弟撫養問題的家庭會議讓人看出了多少人性的冷漠,親戚都不想接下弟弟這個包袱,而安然在家裡的老相框裡找出了父母為了要弟弟寫下的申請,而自己就在其中被定義為了一個瘸子。

安然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她的心早就冷了。她從來都沒有獲得過完美的父愛,父親的重男輕女,甚至将安然的高考志願從北京的臨床醫學改成了本省護理專業。隻因為女孩子學護理可以早一點出來工作。都是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自己從來都不是被偏愛的一方,為什麼自己從來都不是父親的驕傲。

要強的安然大學4年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自己掙的,或許她隻是想證明其實女孩子并不比男孩子差。女孩子憑借着自己的努力也能夠經濟獨立,人格自由。

...

我好慶幸我是獨生子,我從小受到了父母所有的偏愛,我知道不管怎麼樣我都有屬于自己的退路。

父母永遠都會在我身後,他們也從不對我要求什麼,對我的要求基本都是滿足的。談不上溺愛,但我的世界卻從不缺少親情。

如果我真有一個姐姐,而我父母的态度是安然父親那般,我可能會心疼我的姐姐。安然的姑媽小時候夜裡被蚊子咬醒,發現安然的奶奶在叫安然的爸爸快一點吃西瓜,免得讓安然的姑媽發現了。

...

同樣是自己的孩子,隻因為性别不同就有了如此多的區别對待。這不應該,這不正确。

但是後來安然在與弟弟的相處中還是慢慢建立了感情,或許這就是血緣的奇妙,總有一種無形的東西把一些人擰在一起,這輩子,你想逃也逃不了。

安然的姑媽在家裡永遠都是默默付出的那個,高考,安然的姑媽考上了師範的俄語系,而安然的爸爸僅僅考上了中專。家裡自然選擇了供養安然的爸爸,即使有遺憾,但安然的姑媽也沒有過多的抱怨。

...

當安然給弟弟找到領養家庭,自己終于可以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自己的遠方時,她卻在簽協議的時候猶豫了,如果簽了協議,弟弟就真的與自己完全沒關系了。這個自己一直都想甩掉的小屁孩,當真的要甩掉他的時候,安然卻流下了淚水。

弟弟成全了自己,主動地與領養家庭聯系,甚至還對自己惡語相向,不過一個6歲的孩子,卻比一個成年人都要成熟。

最終安然奔向了弟弟,他們在街頭放肆地踢着足球。他們笑得那麼開心,他們的世界或許并不是隻有彼此,但彼此絕對是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人。至于安然的遠方,或許也會帶着弟弟一起去到達。

...

當看着安然和弟弟在街頭肆意歡笑的時候,我多麼痛恨我是獨生子。那多一份的羁絆我永遠都沒有機會體會到。

可能我從小希望有個姐姐就是希望,自己被欺負的時候有個依靠,自己那麼多的心事都可以找人訴說。姐姐是柔情的,她看似的嚴厲其實都藏着無盡的溫情。而姐姐的細膩一定會溫暖我要強而敏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