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的一所監獄裡,通常是好幾個犯人住一個牢房。
11棟6号牢房裡,曾越獄過三次的羅蘭德,這一次準備和他同房的四位獄友一同越獄。

對于他們來說,不走就等于要繼續坐至少10年的牢,甚至有可能被殺頭。

有羅蘭德的幫助,他們成功摸熟了監獄的地下通道,等一切準備妥當,進入睡覺時間獄警不再來查房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輕松地逃出去。
隻是大夥都不知道,他們5個人中間,有一個洩密者。

這是發生在1947年的一個故事。
1960年,法國導演雅克·貝克把這個故事拍成了電影,名叫《洞》。
60年後,《洞》成為了史上最好的越獄片之一。
IMDb8.5分;

豆瓣9.2分。
僅僅比《肖申克的救贖》低了0.5分。不過評價人數要少60多倍。

能找來這部這部越獄片先鋒的觀衆,大多都應該是影迷。
雖然與《肖申克的救贖》相比,《洞》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要低很多。但有看過後者的,不禁評論說,“比《肖申克的救贖》還要牛(@表姐電影)”。

“越獄和肖申克在它面前就是浮雲。(@譚不爽)”

“《肖申克的救贖》在它面前不值一提。(@獨立魚電影)”

“越獄片之最!(@随風)”

“越獄的媽媽「肖申克的救贖」的媽媽「洞」(@豬仔葉)”

那麼,《洞》真的如這些評論所說的一樣,要比霸榜電影評分網站的《肖申克的救贖》要出色一些嗎?
鄙人的答案是,如果說電影的技法,主題、情感的表達,《肖申克的救贖》更勝一籌;但在對越獄過程的表現,解讀空間,《洞》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換言之,《肖申克的救贖》隻是借了越獄這個題材,來诠釋了什麼叫自由和希望。
《洞》則是真正地圍繞着越獄這件事情做文章,結局更是深入到了人性方面的探讨。
越獄題材的宗師,應當是《洞》才對。

越獄絕不是一件隻靠智商就能成事的事情,反正絕不是《金蟬脫殼》那般潇灑寫意。
《肖申克的救贖》所沒有直接表現出來的部分,都在《洞》裡面被極為寫實的手法拍了出來。
為了進一步加強真實度,導演雅克·貝克還把被法國人稱為“越獄之王”的吉恩·凱樂蒂請來當演員。
電影中的故事,就是來自吉恩·凱樂蒂的真實經曆。
吉恩·凱樂蒂扮演的正是越獄過三次的羅蘭德。他在片頭出場,做了一番戲外的陳述,引導觀衆進入故事。

故事開始,是一個叫蓋斯帕德的年輕囚犯。
他27歲,因為私藏打火機,被典獄長問話。
好在,典獄長看他是個老實的好孩子,沒有為難他。
然後,他便從8棟那邊的牢房,被轉移到了11棟的6号牢房。
他聲稱,是因為8棟那邊要搞裝修,所以才被轉移了過來。

對于這位文雅小夥的到來,原來在6号牢房的4個囚犯态度不一。
年紀最大的沃塞林,綽号閣下,他很歡迎蓋斯帕德,一點也不嫌棄。

羅蘭德的立場中立,禮貌性地和蓋斯帕德打了個招呼,不冷不熱。

看上去懶惰的吉奧不太在乎,他隻想知道蓋斯帕德有沒有女人,一直想着聊聊帶顔色的話題。

帥氣的馬努比較謹慎,對蓋斯帕德的态度較為冷淡。

了解過蓋斯帕德的來曆後,衆人不得不說出他們的秘密。
他們準備越獄。

如果再等下去,他們中間不知誰會被突然判刑,到時去到守衛更森嚴的監獄,或者被處死刑,就為時已晚了。
法國在1981年才取消了死刑,所以在1947年,他們還是有被送上斷頭台的可能。
在同一個房間執行越獄行動,蓋斯帕德肯定會知道。
倒不如在行動之前先試探一下蓋斯帕德的态度如何。
萬一蓋斯帕德不同意,他們可以想辦法弄走他再說。反水舉報的話,他們可以說隻是開玩笑,獄警無證無據也不能拿他們怎樣。
反之,蓋斯帕德不反對,那就最好不過了。

蓋斯帕德自稱是犯了一級謀殺未遂而入獄。
他由于和妻子吵架,擦槍走火誤傷了妻子,被妻子起訴才落得如此下場。
他還承認了自己出軌了妻子的妹妹,所以要讓妻子撤銷控訴的機會微乎其微。
這樣一來,選擇和羅蘭德他們合作,他獲得自由的概率要更高一些。

影片設置了諸多的伏筆。
開頭蓋斯帕德私藏的黃金打火機,就暗示蓋斯帕德的經濟情況非常不錯。之後通過他和羅蘭德他們的談話,才揭曉他富二代的身世,揮霍完财産後又找了個有錢的妻子。
再加上出軌小姨子的事情,蓋斯帕德的人設可想而知。
一個貪圖錢财和美色的敗家子。
隻不過他斯文老實的外表,很容易誤導他人。

馬努說他們申請了工作,一下子弄來了5000千個紙皮。馬努不假思索地要把紙皮放在角落,就已經暗示了申請這份吃力不讨好的苦差是别有用心。
有這麼一堆東西,相當于多了一個“掩體”。
掩護他們挖洞越獄的計劃。

開始挖洞的部分,是全片的精髓。
雅克·貝克用紀錄片式的長鏡頭,花費了整整6分鐘,讓觀衆就這樣看着演員們把完好的地闆,硬生生地砸出了一個洞。

要是放在今天,這一部分大概隻會拖慢劇情節奏,令觀衆倍感枯燥。
雅克·貝克卻能化腐朽為神奇,看着演員們實打實地在地闆上敲出了一個洞,才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到,《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挖那個洞,到底需要多大的意志才能辦到。
同時也才能感覺到,越獄和演戲都是一件體力活。
每一次敲擊聲都震懾靈魂,仿佛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在打家劫舍,令到做賊心虛的5個人焦急難耐,度秒如年。

這也是全片争議最大的部分。
如此大的聲響,獄警不會發現?
有評論為導演解釋說,這是故意誇大的聲效。衆人是在外面有噪音的時候才行動的,實際上足夠掩人耳目。隻是導演雞賊地沒有把外面的噪聲放出來,才顯得敲擊聲那麼刺耳,也令到《洞》的震撼程度倍增。
等看完了全片,真讓人也想親自挖出一個洞來。

越獄的過程整體上沒有太多波折,哪怕羅蘭德和馬努在地下室遇到獄警,也總算是波瀾不驚。
奇妙的是,在沒有配樂的幫助下,雅克·貝克仍然營造出絲絲入扣的緊張氣氛。他的導演功力可見一斑。
順帶一提,雅克·貝克曾是傳奇導演讓·雷諾阿的助手,屬于求精不求量的類型,平均幾年才拍一部電影。
在《洞》還沒上映之時,他便與世長辭,享年53歲。

最後的10多分鐘,是升華全片的重頭戲。
這時,勝利已經近在咫尺。
隻需要等到晚上,進入睡覺時間獄警不再來查房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輕松地逃出去。
沒想到臨門一腳,羅蘭德一夥才發現,他們中間有個叛徒洩露了秘密。
能逃出生天的幾率,從99.9%忽然變成了0.1%。

他們是否能逃出去,不再是重點。
重點是,誰是那個洩密的叛徒?
網絡上出現了多重解讀。
有人說,很明顯就是蓋斯帕德,前面專門講了他去見典獄長的戲,跟小姨子亂搞的小白臉本性就很差,始終是靠不住的人。羅蘭德他們太過樂觀了。
這個說法比較多人接受,他願意合作越獄,是因為知道自己很難脫罪。但脫罪的成功概率開始變得大于越獄的時候,他就得重新盤算一番了。
另外,他是一個嬌生慣養的公子哥,越獄出去之後要面臨艱難困苦的逃亡生活。一想到越獄後的未來難測,他真的有臨陣退縮的可能性。
至于最後的那一聲尖叫,也許就是心裡有鬼,向獄卒求救,以免羅蘭德他們捏死自己;又或許是,見到羅蘭德他們情深義重,後悔把同伴逼上絕路,是悔恨莫及的嘶吼。

有人說,策劃者羅蘭德才是始作俑者,他早與典獄長商量好了一切,目的是給典獄長做政績,條件是給自己減刑。
這一說法主要是根據片頭,羅蘭德最終出了監獄在修車。不過片頭羅蘭德直呼導演的名字,那應該不算是故事的一部分,僅僅隻是為了引導觀衆而已。
但要硬說是羅蘭德也能說得過去。
他曾經越獄三次,老道的典獄長應該是得重點防範他再次越獄的。
片中他卻沒有遇到太大的阻礙。最後的一句台詞,更是有嘲諷的味道。
可能就是為了嘲笑洩密者是個沒有情義的可憐蟲。
也有可能,是嘲笑那可憐蟲為自己背了鍋,受到同伴的唾棄。

也有人說,可能根本沒有洩密者。典獄長已經洞悉一切,他是故意讓蓋斯帕德去6号牢房當誘餌的。
羅蘭德曾經越獄三次,這就是他防範羅蘭德的高明方案。

甚至,忽然決定不走的吉奧也有嫌疑。
他說話粗俗,打人的時候特别狠,本來就是個壞蛋形象。為了不讓同伴起疑,他裝得十分賣命,而且用了一個被人無法拒絕的理由留下。實際上他早已和典獄長串通,或者他就是典獄長監視羅蘭德的眼線。

無論哪一種解讀,其實都說明了人性的複雜,是決不能低估的。
是無情的背叛也好,是細思恐極的陰謀論也好,都是令人不寒而栗的。
這絕不僅僅是一次越獄事件才會遇到的問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忽略了人性的複雜,看似手到擒來的計劃,也有可能瞬間變成竹籃打水一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