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學期的心理學選修課,老師講到讨好型人格,因此将《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帶到了課堂上,老師隻放了松子作為典型讨好型人格的一個小片段,作為将悲劇以喜劇的方式呈現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我們看着奇奇怪怪的松子的各種舉動,不僅感到奇怪,甚至感到好笑,我想大家當時肯定都在想:怎麼會有人會這樣呢?

...

今天我在記憶裡找出了這部電影的名字,終于将它觀賞完。

我想看完整部電影之後,應該不會有人會像在我們的那節心理課上一樣以一個陌生人的視角去審視松子了,因為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會有松子的影子。

我想應該幾乎每個人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都是熱淚盈眶的吧,比如我,在看到關于松子獨白的好幾個片段的時候,都會為她感到悲傷,接近電影的末尾時,居然發現自己竟哭得不能自已,好笑的是,當時還在吃飯(我習慣在吃飯的時候看點什麼),嘴巴裡的飯帶着鹹鹹的口水,鼻涕眼淚不住地流,隻好停下來擦眼淚,過了好久才緩過來,甚至在看完電影之後還是有一種想要大哭一場的欲望,但家裡還有家人,突然哭泣對于他們來說也實在太莫名其妙了吧,于是隻能無聲地暴風流淚。哭得眼睛疼,擦幹眼淚,去衛生間沖了沖眼睛,從衛生間的鏡子裡看到自己的眼睛,我驚吓地發現——原來人哭的時候眼裡真的會有光亮,而且在擦幹眼淚的不長時間之後,也會被人發現哭過的痕迹——且很明顯。

有人說:“真不知道這部電影好看在哪,這一切不都是她自己作的嗎?”

我不認同。盡管我一開始就知道松子也許并不值得同情,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讨好型人格,她總是盡可能地取悅别人,隻要對方稍感不悅,她就會感到壓力倍增,但是你想過嗎?沒有人天生就是這樣的,人們做一件事情都是有理由的。而松子性格的根源是她的家庭——看過這麼多電影,主人公性格的養成都跟他們的家庭密不可分。雖然表面上,松子一家人其樂融融,但由于妹妹身體不好的原因,父親似乎總是對妹妹更加偏愛,經常性不自知地忽視松子,這才導緻松子一直想讨父親的歡心,她不惜扮醜也要抓住機會讓父親多笑一笑,這甚至讓做鬼臉成為了她的肌肉記憶,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父親看到的鬼臉一如當初,可父親的笑容已經逐漸消失,但做鬼臉卻會伴随松子一生。

牽絆松子的另一個人就是妹妹了,妹妹永遠都是一副可憐的樣子,而妹妹又總是對松子那麼關心,似乎她根本就沒有搶走爸爸的愛一樣,她有時候心裡對妹妹是厭惡的,而這種厭惡積攢到一定的時候,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就全部都爆發了出來。你知道的,那一定是不理智的,但是你也知道的,有的事情一但做了,就無法回頭了,即使對方心中可以放下,自己那關依舊很難過。她這一生的悲劇,源自于自己的父親和妹妹。

其他人隻知松子做的很過分,卻不知道松子心裡積攢的委屈,實際上,她不過是渴望同等的愛罷了,她不過是個,缺愛的小孩。

她缺愛,所以也許你能理解男人對她的重要性,也許這是一種戀父情結。

她害怕孤獨,所以也許你能理解為什麼她說:“被打,也總比一個人好。”

一個人的古古怪怪,總有解釋的。

在想要重新開始生活之前,她恍惚中看見了妹妹,是妹妹讓她拿起剪刀,讓她重燃了一個不依靠男人靠自己的力量好好生活的夢想;電影的最後一幕,是幻想中的松子實現自己的歌唱夢想,在表演完之後,看到父親肯定的笑。

她多麼愛自己的父親和妹妹啊。

最悲劇的地方在于,你用盡力氣去取悅的人本來就很愛你。可是你不知道——松子看到父親去世之前的日記的時候應該十分悔不當初吧。

你以為生活結束了,它又開始了;你以為生活要重新開始了,它卻在一瞬間戛然而止。

松子的身上有一種魔力,雖然為别人而活很卑微,但有的時候卻又有積極的一面。

你以為松子是痛苦的,不堪的,但是她總是能夠給人帶來驚喜。

為了一個男人,她可以忍受牢獄艱難的生活,在一群堕落的女人之間她活得最明白,最健康,最有目标,每天都飽含希望,不斷學習,甚至感染周圍的人;

為了一個男人,她也可以十年如一日地耐心等他出獄,在這期間,她開心,快樂,美麗優雅地度過;

為了一個男人,她可以幾天幾夜不停歇地手寫如磚厚的書信……

可到最後,這些男人,有意無意地,毀了她所有的希望。

每當一個男人離她而去,她都在想:“我的人生結束了。”

在下一個男人出現時,她的人生又重新開始了。

諷刺的是,在她最終想要重新開始,為自己而活時,卻倒在了孩子們手中的鐵棒之下,這回,她的人生是真的結束了。

人的價值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自己能帶給别人什麼。

正如主角阿笙所說的,松子在曾經的伴侶眼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不論自己曾帶給她怎樣的痛苦,她始終如同神一樣,不氣不惱,反倒報之以微笑與愛,而她自己則弄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

誰說,神沒有可能是一種讨好型人格呢,盡力幫助人們達成願望,卻留給自己一雙傷痕累累的翅膀。


還有人說,這是對“少女情懷”的巨大嘲諷。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無疑是一部悲劇,但是導演卻用了一種喜劇手法拍攝,而且全篇充滿了孩子們童話色彩,無論松子究竟經曆了多少不堪的事情,被家暴也好,被情人抛棄也好,從事賣淫職業也好,在她對生活的充滿希望的時候,導演總是用充滿鮮花的彩虹之路點綴在她周圍,就仿佛她是童話中的公主一般,而我們在觀影的過程中,對松子仿佛總是會忘記她的那些不堪往事,隻記住了她如少女般的純真。

我懷疑導演在煽情,而且我還有證據,貫穿全片的《彎彎腰,挺挺背》,在最後幹脆來了個大合唱,所有人都在跟着松子唱這首童歌,包括那些脫衣舞娘,那些曆經她生命的所有人。那一刻,我感慨萬千,這些誤入歧途的人們,他們孩童時期誰沒有一個關于公主王子的美夢呢,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長大後才發現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們經曆了社會的毒打,才一步一步走到他們所在的位置。

所謂的同理心就是從這裡開始,每個人都是松子,每個人都是那些人中的一份子。

最後引用一句影評:

“生而為人,不必抱歉。”

(影片中的老年松子曾發了狂似的在牆壁上一遍又一遍地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其實有的時候,沒有人嫌棄我們,反而是自己,在厭惡這樣的自己。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着,隻有自己活得好,才有可能會為這個世界帶去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