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的電影院已經被《複仇者聯盟4》霸屏了。本來我也想湊湊熱鬧,卻聽說得有各個系列20部左右的電影做鋪墊才行,本來就對美國商業大片不太感冒,就跟沒有知識基礎的差生聽一堂精彩絕倫的公開課一樣,盡管都說好,自己如同鴨子聽雷一般,何必遭那份洋罪呢?

        跟那些大成本,大制作的商業片相比,我更喜歡看反應現實題材的倫理片或文藝片。黎巴嫩,目光憂郁的小男孩,再看看片名,我以為是戰争片。一天僅排一場,評分9.4分,又是一個叫好不叫座的電影,與一共10個人開始了觀影之旅。

        劇中的男主角贊12歲,比同齡孩子矮小得多,卻異乎尋常的早熟和能幹。他給一個小超市送貨,在街上擺攤賣自制果汁,還要照看弟弟妹妹,他忙得顧不上上學,盡管媽媽一再強調上學能給家裡帶來這樣那樣的好處,卻還是被爸爸嚴詞拒絕了。她的媽媽自私怯懦,爸爸在公審時做出一副很無辜的樣子,其實隻會抽煙、喝酒、生孩子。他們也沒有卑鄙到賣孩子、用孩子謀利的程度,但是他們從沒有想過為什麼生孩子?他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孩子的将來會怎樣?

        激怒贊的事情是,爸媽要把他最親近的,剛剛到青春期的妹妹嫁給小超市的老闆。贊預料到了一切不好的後果,想帶妹妹走,卻被爸媽生生攔住了,幾隻雞、一點點嫁妝葬送了年輕的生命。那個妹妹演得極好,沒有幾句台詞,其實也挺漂亮,但是面龐瘦削幹癟,目光呆滞,還沒成熟卻已然像時日不多的老太太,短暫的一生就是來受苦受難的。

        當贊的媽媽說,她又懷孕了,又有妹妹來代替死去的女兒時,贊徹底與爸媽決裂了。發出了内心裡最強烈的呼聲,為什麼要生下我們?人投生到世界上一回,多麼不易,得經曆多少苦難才能發出這樣的呐喊?盡管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卻也給我們很多思考。

        與很多國家随便生育不同,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每個家庭都是在隆重而熱烈的氣氛下迎接孩子的到來。這部電影在這方面與我們沒有共鳴。與之相反,我們對孩子又太重視了,甚至想預知和替他們構想将來。孩子不用為任何事情分心,隻要把功課學好就行,甚至全家動員,一起忙碌在陪孩子學習、補課的道路上。過早承擔家庭責任的孩子很苦但立事早、生活能力強,而我們生活在家長拼命保護的環境下的孩子,盡管高高大大,卻像是總也長不大,沒有擔當的勇氣和能力。我覺得二者綜合一下最好,大人做好自己的本分,把孩子的事情還給孩子,多些自由,少些控制,多些鼓勵,少些埋怨,隻要有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可能誰的日子都會好過一些。(沒有孩子的我,沒有感同身受,隻能是紙上談兵,可能落到自己身上問題會更多)

        這部劇裡的小男孩表情基本不變,悲傷,無奈有時再加上憤怒。無論生活多難,他很少哭。盡管黎巴嫩戰争不斷,可能是為了鑽兵荒馬亂的空子,還有人往這兒偷渡。從家裡跑出來的贊漫無目的的尋找落腳點。他竟跟随埃塞俄比亞過來的女孩回家了。女孩吸引他的就是她身上散發出的溫柔善良和母愛的光輝。他在自己媽媽身上沒有得到,他羨慕那個小男孩。後來非洲女人被逮捕,贊竭盡全力的照顧那個小男孩,他實在沒能力撫養他時,贊哭得特别傷心。他和那個男孩的命運都那麼苦,他們無能為力隻能聽天由命。

        贊因為痛恨害死妹妹的男人,拿刀與人拼命後進了監獄。在絕望中,他發出了最後的呐喊,控告自己的父母,罪名是“為什麼生下自己?”他代替跟他命運相同的孩子向大人們發出了最無奈的抗議。人們都說做任何職業都需要上崗培訓,而責任最重的父母卻是無證上崗,素質和德行低下的父母是造成孩子不幸的源頭。

        願天下所有的勇敢者都被人溫柔以待,我記住了片尾曲中的這一句。這個根據真人改編的故事裡,扮演贊的小男孩演的就是自己的故事,他因而獲得了全家移民挪威的童話般完美的結局。在照身份證相片時,他露出了燦爛的微笑,他原來也會笑,他的笑容是那麼美,烏托邦式的結局是對勇敢善良的最好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