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鍵詞:母體

母體無處不在,母體是什麼?是控制,母體就是電腦生成的夢世界。專為控制我們人類而設計,目的是将人類變成供養機器人的電池,電影裡叫做寄存程序,能夠寄存任何東西,衣服、設備、武器、模拟訓練場景,而我們有大部分的人類同樣寄存在這個母體裡,每個人的外在樣貌,被稱之為“殘留自我形象”,是數字自我的心理投影。

電影裡的母體是一種隐喻。母體和《當下的力量》這本書裡提到的“本體”(being)這個概念很接近,意思就是人類真實的自我(存在)。在這本書的第一頁,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寫了一句話:“你生存在這個世界,就是要使宇宙的神聖目标得以實現。你看,你是多麼重要。”這裡的“宇宙”就等同于“本體”的概念。萬事萬物無不生長、寄存于這個宇宙。除了本體,作者還用到了其他的詞彙:未顯化狀态、臨在、空間、寂靜。

未顯化狀态是生命因分裂演化而造成多樣性之前的那種無差别狀态,是萬物的無形源頭,衆生的内在存在。這是一種深深的甯靜與和平的領域。也就是我們平時深入冥想時候能夠體會到的那種絕對的空無,絕對的甯靜。

臨在,可以理解為心流。我們每個人都有做事情特别專注的時候,當你全身心投入在一件事情當中的時候,仿佛周圍的世界都不存在了,時間也會過得特别快,而這類事情往往是我們喜歡并且熱愛的事情,所以,當我們說一個人完全處于臨在的狀态裡,就是和本體融合在了一起,某種程度上,也就等同于本體。

空間,萬事萬物都存在于空間之内,地球、中國、河流、山脈、一隻老虎、一棵小草、一隻飛鳥、一個人,一根手指,一張桌子,你說這個空間到底有多大呢?無邊無際,而每個事物的中間還存在着無限的空間,以我們知道的原子為例,原子之間的距離,相對于原子的大小來說真是巨大無比,即使在如此微小的原子内部也有巨大的空間。所以佛教裡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的色就是萬事萬物,萬物的都是寄托在這個空間裡的,也可以說空才是萬物的本質。

寂靜,每一種聲音都源于寂靜。小鳥的鳴叫,汽車鳴笛聲,你說話的聲音,風吹過樹葉沙沙響的聲音,它們都存在于這寂靜當中。當我們把注意力刻意地集中在寂靜之中時,就會關閉很多雜音。一般如果我們很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是聽不見外在的聲音的。當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寂靜,同時也會創造内在的寂靜:思維停止了,内心會非常甯靜。

無論用的是什麼詞,它們表達的意思都是一緻的,母體或本體,是一種作為背景一樣的存在,宇宙的萬事萬物無不包容在這個背景之中。

2、關鍵詞:醒着和夢着

影片中,AI孵育了機器人的獨立意識,為了生存,AI展開了與人類的生死較量,人類燒焦天空,目的是防止AI獲得太陽能,切斷他們的能量通道。尼奧看到了人類的真相,原來我們大部分的人類都就被AI控制,成了躺在液體池裡沉睡着的生物。尼奧醒來之後,問了墨菲斯一句話,為什麼感覺眼睛很疼?墨菲斯回答:因為你從來沒用過它。這是一句特别有深意的話。

卡爾·榮格早就說過:“向外看的人,夢着;向内看的人,醒着。”

夢着和睡着有什麼不同?睡着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了,但是夢着的時候,你會覺得你好像是在真實的生活裡,夢見上班快遲到了,你會着急;夢見考試,你會緊張;有人追你,你會逃跑。所有的夢中的場景,都能引發情緒上的真實波動,讓你以為夢境就是真實的。

去見先知的路上,路過尼奧曾經生活的街區,他說:“我的确有記憶,但是一個也沒發生過。”因為那不是依照尼奧自己的意願發生的,隻是被電腦程序控制的人生,一切都是按照設定好的程序在運作而已。那麼,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意識在哪裡?如果沒有電腦程序控制我們的人生,那會有别的東西控制我們的人生嗎?如果有,那會是什麼?

網絡上有個視頻,是斯坦福大學生物系發展系博士Dr Bruce Lipton布魯斯·立頓談論關于潛意識的,他說《黑客帝國》并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一部紀錄片。95%的人生早已經被程序化,而這個程序來源于一個人7歲以前的經曆和體驗。控制這套程序的就是潛意識。而潛意識對我們的控制,我們又是不自知的,人生看上去好像在自動駕駛,以為真實,但實際不是,非常接近于做夢的狀态。所以說,盡管電影裡解釋是AI在控制每個人的人生,但在真實的生活裡,是潛意識在操控我們的大部分人生。

李欣頻寫的《人類木馬程序》這本書,全書其實都在挖掘人類的潛意識,但是她隻挖掘了對人生造成負面影響的那一部分潛意識,她稱之為“木馬程序”,書中詳盡地诠釋了人類種種的負面感受、信念、想法、态度、判斷,正是它們引發了我們對自身發展所造成的種種局限。很多人中了木馬程序卻不自知,帶着木馬程序生活了大半輩子,生活、人際、工作陷入“老鼠賽道“或”鬼打牆“模式。

我是一個特别不能接受别人批評的人,當别人對我做出負面評價的時候,我會感覺非常不自在,并認為這不公平。有些時候,我明明知道确實是我做的不好,但是我就是不能夠接受由他人來指出。

這得從我小時候的一樁“冤案”說起。有一天,家裡的一瓶花露水掉在地上摔碎了,恰好這時候媽媽推門進來,滿房子都是花露水的味道,她就認定是我摔碎的,盡管我努力解釋,但媽媽堅持這麼認為,還批評我做錯事不承認。其實那瓶花露水原本是放在窗台上,剛好刮大風的時候沒關窗戶,花露水被大風吹倒了,滾落到了地上才摔碎的。

童年的這件事情,是我面對外界批評的最早記憶,當時的感受是非常委屈、生氣。長大以後,在我的潛意識裡,默認所有對我的批評都是不公正的,是有失公平的,即使是中肯客觀的批評和建議,在我看來,也是不能接受的。其實這是明顯的以偏概全。

與之相反的是,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除了有負面的想法和感受,同時存在的還有很多正面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朋友對我的信任、一個人看雨時候的平靜、閱讀的時候總是沉浸其中,還有很多快樂,興奮,溫暖、舒适,安全,美好的瞬間,如果把這些正面的想法和感受都充分地利用起來,它們就可以成為我們人生的“助推器“,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

大部分的心靈類、修行類書籍,都是殊途同歸,因為大師們都在講的是同一件事,進入潛意識,重塑潛意識,不僅已經發生的事兒能從心理層面得到改變,更重要的是,從此以後,你可以完全擺脫因為這種潛意識裡的錯誤認知而造成的局限,開創一種全新的人生境界。 

克裡希那穆提内:擁抱你的内在小孩,你的生命狀态也會更加輕松與喜樂。

武志紅:調整自己的生命底色,你就有機會過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李欣頻:拆除你的木馬程序,跳出人生的鬼打牆模式。

朗達·拜恩:假裝你的目标已經實現了,認真體會那種美好的感受,宇宙就會收到你的訂單。

唐納德·沃爾什:感恩的祈禱。當你為了自己希望在現實生活中擁有的經驗而預先感謝神時,從效果上來講,你已經承認它存在于你的現實生活中。因此不要哀求,要感恩。

夢着其實是一種隐喻,而我們要做的是從夢中醒來,帶着全然的覺醒的意識看待眼前的世界。但是有時候,現實往往是令人難以忍受的,看清現實之後反而意味着更多的痛苦,如同電影當中那個出賣他們的同伴說:“我再也不想醒過來。”尼奧看過真相之後,就不可能再回到夢中的世界了。這時候墨菲斯問他:“如果可能,你還想回去嗎?”但是尼奧沒有回答,我猜當時尼奧的内心是有掙紮的。

尼奧問墨菲斯:“如果在母體被殺,在現實是不是就死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墨菲斯的回答也非常精妙:“沒有意識軀體不能活。”就好像在說,當一個人失去自主意識的時候,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存活。

3、關鍵詞:真實

到底什麼才是真實?我們常說,眼見為實。隻要是親眼看見的事物,我們都定義為真實。但是,影片中尼奧摸着眼前的沙發問墨菲斯:“這是真實的嗎?”墨菲斯反問尼奧:“什麼是‘真實’?”你如何定義‘真實’?如果你說的是你感覺到、聞到、嘗到的味道、看到的東西,聽到的聲音,那麼“真實”隻是你的大腦所理解的電子信号。

這是非常有趣的一句話。

網上有一個清華大學院士施一公院士的演講視頻,演講中他指出:“我們人類的感官所感知的世界,僅僅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那我們又怎麼能說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呢?”

4、關鍵詞:事實

墨菲斯答應給尼奧看看真相。當尼奧進入了真相,看到人類隻不過是千千萬萬睡夢中的、浸泡在液體裡的生物時,内心是什麼感受?

尼奧看完這一切是不相信的,他認為這絕不是真的,對于眼前的一切,他是抗拒的,這是人類的憤怒,也是人類不甘心,更是人類的不願意面對的現實,但墨菲斯說:“這隻是事實。”

我們難道不是經常在與事實對抗嗎?

怎麼這麼倒黴,偏偏就是我沒通過考試;如果我是個富二代,就可以不這麼辛苦;如果房子不是那麼亂,剛才就不會那麼丢人;如果我沒有遺傳我媽的矮個子,就可以報考空姐……如果能夠早一點明白,對抗現實一點用的沒有,我們人類會減少很多負面情緒,把生命投入在更多有創造性的活動上去。

電影中,有個小孩對尼奧說:“不要試圖把勺子扳彎,你應該努力認清事實。根本沒有勺子,彎曲的不是勺子,而是你自己。”我們在三維世界看到的一切都是四維本體的投影,所以彎曲的不是勺子,而是自己的心。

這裡勺子其實指的不是具體的某個物體,而是事物發展的邏輯。我們内心産生什麼樣的念頭,往往決定事情最終的走向。例如大家都知道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原本天資平平的普通學生,因為老師積極的期望和暗示,不但學業上進步飛快,而且擁有了更強适應能力、更強的求知欲,更強的創造力,也更有魅力。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ABC理論:A是引發你情緒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你對事情的诠釋,C就是結果,即負面情緒。通常,當人們不喜歡C的時候,都去找A的茬兒,尤其是與創造A有關的人。但實際上,隻有B是你唯一可以掌控和改變的,而且引發C的不是A,而是B。

佛家說的“相由心生,境由心轉”,也是這個意思,當一個人學會轉動自己的心念的時候,外在的境遇就會發生改變。所以,讓那些事實存在,我們才能在更大的層面有所作為。

5、關鍵詞:認知

電影中,尼奧問墨菲斯:“先知從沒說錯過嗎?”墨菲斯回答:“不要用對和錯衡量她說的話,她是向導,她能幫你找到正确的途徑。”

尼奧的問題,其實體現的是我們常有的二元論思維模式。

正負、陰陽、自他、愛恨、離合、堅貞與背叛,白天與黑夜,神聖與罪惡、正義與邪惡,我們之所以有諸多的不滿,懊悔,沮喪,興奮、驕傲、激動等等情緒,就是因為我們經常在對立的兩極之間做出判斷,我們堅定地認為某個人、某件事一定就是處于兩極中的一端,但事實卻是,所有的相反詞都不是永恒不變的。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超越二元論的思維模式,就是具備智慧的時刻。向導在這裡其實可以理解為宇宙,宇宙會指引你到一條最好的路上去,但你應該學會臣服,接納與合作。 

足球是黑白相間的,這是個事實。我喜歡足球,這是個觀點。而觀點,根本沒有絕對的對或錯,觀點是思維的延伸,而在思維這個層面,人人都是帶着濾鏡看世界的。一千個讀者為什麼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因為人都是活在自己主觀的世界裡,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人人都是從個體的角度來解讀這個世界的。

張偉俊是中國第一位私人董事會教練。有一次,他受邀主持了一場企業家辯論會。這些平常在自己公司一言堂的企業家們,那誰能服誰,越辯越激動,差點就打起來了。張偉俊叫停辯論說:“下一個環節是,交換觀點,辯論繼續。”當時所有人都傻了。稍微停頓後,大家又唇槍舌劍起來,開始幫對方自圓其說。所以,對錯從來都不是絕對的。

再比如我們經常會去用一些詞去評判他人,但是如果試着把這些詞換一下,把含有貶義色彩的、評判性質的形容詞改為中性的名詞術語,人的感覺就會發生轉變。

脾氣壞=情緒失控綜合症

冷戰=間歇性語言表達障礙

不善溝通=語言交流回應機制缺陷

死腦筋=執着一心不回頭反應

任何事物都隻是客觀的存在而已,都是中性的,隻不過我們自己的心給它下了情感的定義,左側的那些詞,哪一個聽着都是讓人無法忍受的,但是換成右側的,就覺得沒什麼了,這不過是人類正常的心理機制罷了。

墨菲斯在訓練尼奧的時候,說:“你必須抛開以前的觀念,恐懼、疑慮、不自信,解放自己的思想。”這等于是自己推翻自己,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難的。

17歲前從未上過學,卻成為劍橋大學博士,去哈佛訪學的女孩塔拉·韋斯特弗,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塔拉本科去劍橋實習,教授問塔拉想做做哪方面的研究,塔拉的回答是:“我決心不研究曆史,而是研究曆史學家。我意識到個人對過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遠局限于别人所告訴他們的。我知道舊的錯誤認知被糾正是什麼感覺——改變重大的認知錯誤便是改變了世界。現在,我需要了解那些偉大的曆史看門人是如何向自己的無知和偏見妥協的。”

連偉大的曆史人物都經常推翻自己舊有的認知,而我們普通人還在執着什麼呢?當我們能主動打破自己原有思維認知,推翻自己過去的偏見和執着,那就是人生成長的時刻。

6、關鍵詞:選擇

墨菲斯讓尼奧做出選擇,到底要選紅色藥丸還是藍色藥丸,這其實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選擇,意味着要覺醒還是繼續做夢,當然由尼奧自己決定。

墨菲斯多次對尼奧說:“我隻能把你領到門口,你得自己走進去。”這其實也是暗示尼奧,你要自己選擇。

見過尼奧之後,先知并沒有就此笃定地和尼奧說他的使命,隻是說他很有天賦,這個時候,要不要成為救世主,依然是讓尼奧自己做出選擇。

這其實都是在說,任何時候,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因為人類是有自由意識的),而要不要拿回人生的主動權,全在于個人的選擇。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曾在二戰期間被關進納粹德國的死亡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納粹魔掌,隻剩下一個妹妹,他本人也飽受淩辱,曆盡酷刑。有一天,他赤身獨處于狹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後來他稱之為“人類終極的自由”。雖然納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環境,摧殘他的肉體,但他的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能夠超脫肉體的束縛,在遭遇與對遭遇的回應之間,他有選擇回應方式的自由。

生活中,我們總覺得自己會面臨很多不得已的選擇,為了生活,不得不去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為了愛情,跟着對方來到陌生的城市打拼;為了孩子,卻又不得不在他幼小的時候離開他;但是在這些所謂的“不得不”之下,其實每一個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如果想要那種既喜歡又能謀生的工作,那就試着在現有的工作中,去發現與自己的熱愛相結合的閃光點;如果我們真的認為應該為了愛情做些事,那就給自己一年的時間,付出什麼就成了自己的選擇,與對方無關;如果真的覺得為了孩子好,還是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伴他,那就辭職一年試試,盡最大努力去平衡。所有的事情,任何時候,我們都是有選擇的,我們不必為了别人的期待而去做任何事情,因為那樣就不是發自你的意願(自由意識),你永遠要遵循自己的意願來行事。

7、關鍵詞:一念

影片中的先知是什麼?先知就是能夠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人。

先知知道尼奧接下來會碰到花瓶,所以先知提前說了沒關系。尼奧很納悶先知是怎麼知道的。

先知說:“讓人真正感覺大惑不解的是,要是我不吭聲你還會打破它嗎?”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微妙。有時候我們會說某個人是“烏鴉嘴”,說中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實際上這是事後才給出的評判,真正讓人好奇的是,如果那個烏鴉嘴不說這件事情,這事情是不是就不會發生?

先知說了花瓶,尼奧就碰到了花瓶,這是人的動心起念。人動心起念是因為什麼?我們在受到外在環境、他人的影響和控制。我要做什麼工作,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其實每個人的内心早有定義,早有判斷,隻是在潛意識層面,我們感知不到它而已,所以,有些動心起念是在潛意識層面發生的,而這些往往又是不易察覺的。先知隻不過比尼奧覺知的層面更深罷了。

8、關鍵詞:體驗

當先知問尼奧:“你知道墨菲斯帶你來的原因,你自己怎麼看?”

尼奧說他不知道。

先知說:“認識你自己。”

其實我們多數人都不認識自己,我是誰?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我此生的目的何在?如果沒有一個整體的宇宙觀,就很難有全面的生命觀,所以也想不明白這類深奧的問題。所以,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在問這個問題,從不間斷。

生命的目的是體驗。

墨菲斯對尼奧說:“我隻能領你到門口,你得自己跨進門。”意思是,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體驗。

先知對尼奧說:“做那個救世主就好像是談戀愛,沒人能告訴你,你談戀愛了,隻有你自己用全身心去體會。”

墨菲斯對尼奧說:“遲早有一天,你一定也會像我一樣體會到,知道路在哪,不等于走過那條路。”

很多時候,其實我們都沒有做任何嘗試,就放棄了。所以,想做什麼就去做,自己是不是救世主,做了才知道,這就是生命的體驗。

先知說尼奧好像在等待什麼。

尼奧問:“等什麼?”

先知說:“也許你在等下輩子。誰知道,事情的發展就是這樣。”

那麼尼奧究竟在等待什麼?我猜是在等那個真正覺醒的時刻。

當面臨一個重大挑戰、選擇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有猶豫,懷疑、恐懼,并不知道這件事情該不該做,或者即使做了也不能全身心投入、總是拖延、搖擺不定、懷疑。減肥、鍛煉、瑜伽、工作計劃,新年願望,經常都是等等再說吧。直到事态到了某種極限的程度,才能真正推動一個人去做一些事情。所以,面臨極端的境況有時候是十分必要的。

此刻來見先知的尼奧是非常懷疑的,他猜自己可能并不是墨菲斯說的那個救世主,所以當他說:“墨菲斯差點讓我信以為真”這句話的時候,露出了輕松的笑容。既然如此,接下來宇宙就要給他更多更大的事件,幫助他最終按下那個啟動按鈕,也就是下面的墨菲斯被綁事件,于是,在相信和懷疑之間,尼奧必須做出一個選擇。

9、關鍵詞:相信

馬雲說:“絕大多數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隻有少數人因為相信而看見,還有一部分人是看見了都不相信。”而這少數因為相信而看見的人,最初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都是在“說瞎話”、“自欺欺人”。 

之前尼奧一直在懷疑自己,而在練習的時候,墨菲斯也說:“不要懷疑、猶豫、恐懼,你就是救世主。”直到尼奧成功救回了墨菲斯,他才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他說墨菲斯有信念,他也有信念,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把墨菲斯救回來,這是帶着驗證自己本自具足的頻率去做事,當我們帶着這樣的頻率的時候,整個人是積極的、渴望的、充滿鬥志的,而對于結果,根本不用去想,為什麼?因為做事的結果是由做事的能量狀态決定的,所以請不要擔心你行動的結果,僅僅關注行動本身就好了,行動的結果會自然而然地呈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安在當下做事,進入心流狀态中去做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