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63年,馬丁·路德·金才在林肯紀念廣場,發表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振聾發聩,字字珠玑,點燃民權運動的高潮。
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的故事則發生在1962年。黎明前夕總會被連綿不盡的黑暗籠罩。當時的美國社會種族隔離是合法行為,對黑人的公開歧視被白紙黑字的寫在法律上。
絕大部分黑人在不平等的眼光和自我低賤的想法中生活,無論你是上層人群或是擁有諸多财富,膚色也注定你不能獲得平等的權利。當時的法律Jim CrowLaws明令禁止白人和黑人享用同樣的公共設施,抑或是直接禁止黑人在日落後進入特定的城鎮,也就是片中所稱的日落鎮(Sundown Town)。
片名綠皮書所指便是種族隔離時代黑人出行必備的指南。諸多地方隻有少數的旅店和餐廳願意接待黑人。綠皮書便一一标注出來,如不按綠皮書仔細規劃行程,黑人便隻能挨餓并且睡在車裡。
當時的綠皮書封皮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片講述了一位意裔白人混混托尼·利普載着上層社會的黑人鋼琴家唐·雪利,進行從紐約南下的三重奏巡演的故事。
紙面看來,平淡無奇,沒有想象中的一波三折,是吧?那麼憑什麼《綠皮書》能獲得奧斯卡五項提名,三項大獎?
僅僅因為政治正确嗎?
觀影過後,心中五味雜陳。可以肯定,《綠皮書》作為奧斯卡最佳影片應是實至名歸。
導演彼得·法拉利把它像藝術品一樣雕琢,雖然爆發戲幾乎隻有唐雨中呐喊的一處,但精準的刻畫出通篇的每一個細節,保持處處細膩的情感上與觀衆溝通并且把這種情感慢慢疊加起來,在銜接緊湊并且看似平淡的劇情中取勝。
就像一個出門闖蕩,多年未見的老友趁着重逢之喜,深夜中與你邊品着醇釀,慢慢的給你講述這些年的所見所聞,甚至一個細節都沒有放過。你了解老友小時候的一切,他叙到激動之時,便聲嘶力竭,青筋暴起。你也在微醺中鼓掌,心中的情緒循序漸進,在結束後心底的觸動仍遲遲不休,綿延不絕。
并沒有過于沉重的場景出現,并且托尼的插混打科和唐的某些肢體動作讓你感到輕松,這樣一部電影對于我來說是親切的。

《綠皮書》的偉大之處在于觀影者感到舒服的同時,不知不覺中情感被帶入,與劇情同步,此時你就像坐在托尼駕駛的車後座,和唐一起看着車窗外的場景。
就這樣,愈往後看,隐隐約約中會感同身受到唐的孤獨,對種族思考的沉重感也随着他們南巡的車輪走向和遇到的麻煩一樣愈發顯現出來。
之前一直在體現托尼的辦事能力和唐對于遇到各種問題的不知所措。托尼可以幫助唐解決鋼琴問題,可以帶着唐從被毆打的酒吧中從容離去,可以通過賄賂把唐從警署中解救出去。
但遇到種族問題,托尼在市井混了幾十年自己如魚得水的那一套絲毫沒有用處,甚至會使事情變得更加惡劣。
無助的反而變成了托尼·利普,這時是一直看似軟弱和無限妥協的唐站了出來,義正言辭的追尋自己的尊嚴和權利,這也正是他一輩子的縮影,從他出生伊始便未停歇的事情。強烈的前後對比,後文唐一反常态的雨中呐喊的戲份,在此時也初見端倪。
我的情感爆發點是在唐說出支持他生活的“答案”之時:
“You never winwith violence.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
“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隻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

也許托尼之前一直認為唐面對有些問題,去做那些傻的決定特别離譜,不處世事,不懂變通。托尼一直以自己的辦事能力作為标榜,唐高尚的有些讓人不解,甚至深感愚蠢。
托尼終于醒過味兒來,自己從沒有這樣生活過,在意他人的眼光。而唐這樣生活了一輩子,摒棄那些黑人的習慣,極盡一切展示紳士精神,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種族的尊嚴。
不動用武力不是因為唐軟弱,相反他為了自己的民族去面對南方的艱難險阻去巡演,放棄了五倍的金錢和體面的地位,南巡就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事,去面對真正的自己。
唐看似那麼的偏執,鋼琴家的外殼撕開後,卻是一名比誰都不甘的戰士,和馬丁路德金一樣偉大,同那些所有身處上層階層卻為種族平等奮鬥終生的戰士一般擁有同一個夢想。
你可以踐踏我的肉體,在警署,在酒吧,那些警察混混可以無禮的毆打我。但我不會為了放棄尊嚴而改變自己口中的每一個字。
孤獨一生也罷,身心俱損也罷,唐最清楚明白,要改變别人對自己種族的看法。首先,自己便要獲得他人的尊重。當他人面對唐商量任何事時,哪怕字裡行間透着虛假,在唐眼裡和他生來便接受的教養面前,所有條件都好說。
但,隻要觸及到種族,絕不妥協。絕不。
這是唐·雪利的風骨,生命中不可動搖的一部分。
所以當托尼的一拳打到警察的臉上時,唐絕望了,這一拳有可能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在人前苦苦矗立的形象瞬間被摧毀,代表黑人尊嚴的大廈轟然倒塌。
唐花盡一生摒棄自己種族所謂被人看不起的劣性,但深埋在膚色中的自卑感如影随形,是不可能丢掉的。之前無論如何唐不卑不亢,這刻唐終于爆發了。

有言說:“你最在乎什麼,那便是你最缺什麼。”
唐最在乎尊嚴,最在乎自己的身份,在乎自己的種族。
唐在雨中怒吼,眼中發出來的是刀刃:“我要獨自承受那種傲慢,因為連我的同胞都不接受我,隻因為我和他們也不一樣。那麼如果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也不夠男人,那麼請你告訴我,我算什麼?”
If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 and if I'm not man enough, then tell me who am I?
這一路不僅僅為了自己的種族,也為了唐自己。唐想知道自己到底算什麼,當他迷惘之時,隻靠着風骨吊着命,唐信仰的是尊嚴。
他恰恰想找尋一個答案,找到一把鑰匙去解放自己。
當他獨自品着威士忌,而三重奏的兩個夥伴在樓下與女子談笑風生的時候。熒幕前的我們看唐是如此的孤獨,這是骨髓裡透出來的。人前的光鮮不再的時候,他還是那個默默躲在角落裡,黑人也不接受,白人也不接受,隻有母親共他一起彈琴的那個孩子。

沒有誰可以被唐百分百的信任,遇到托尼之前唐始終沒有真正對誰敞開過心扉,他隻不過想在南巡的時候找到自己,最本源的自己,哪怕是自己的種族被人歧視,他也想知道,刨開胸膛下的自己究竟是誰。
越往南部走,唐的自尊心就備受煎熬,當汽車在半路抛錨的時候他向公路對面望去,一群和自己相同膚色的人衣衫褴褛的勞種,看着自己西裝革履眼中滿是漠然。
一片寂靜。



唐這時在想什麼?我不知道,大概是一半對自我認識的考證,想去尋求歸屬感卻對冷酷的目光充滿了無奈,另一半則大概是對自己種族的思考與同情,自己到底還能為争取黑人的權利做些什麼?
而有趣的是,那些人眼裡,唐好像并不是他們的同族……
一路追尋Who am I的答案最終在本劇的主人公托尼·利普身上揭曉。
這南下的旅途同樣也無時無刻的改變着托尼,而面對唐的感化,他也像一位開鎖匠一樣慢慢的撬動鎖芯,打開唐塵封的心扉。
托尼原本也是對黑人深惡痛絕,不認為他們配有人的權利,從開篇扔掉家裡黑人用過以此的杯子就可見一斑。甚至親戚斷言和黑人一起生活他堅持不過兩個星期,然而為了錢,一切皆可妥協,畢竟不是每天都有26個熱狗可以吃的。
當和唐接觸後,他發現這個哥們兒和他所了解的黑人一丁點不相同:沒有接觸過黑人的音樂,沒有吃過炸雞,甚至從他的身上看不出一點卑劣的品質。他的那些習慣完全是上等人所擁有的,當欣賞完唐的演奏時,托尼被極大地震撼了。
原來種族是不分你我高低的,唐對鋼琴的造詣足以稱得上偉大,絕世的天賦,優雅高尚的人格。托尼此時不僅摒棄了之前肮髒的觀念,并且對唐充滿了人格的尊敬和技藝的崇拜。這與後面出現的所有欣賞者不同,他們喜歡的是唐的音樂,而對唐此人卻仍存着低視鄙棄之心。
而托尼真正從血液中去除了自己對種族的偏見,他尊敬的是唐本人,無論是他的缺點和優點,托尼都可以做到摯友的包容。他彌補的恰恰是唐最缺失的,這也是唐和托尼珍貴友誼的基石所在。
托尼既是唐這一路的觀察者,也是唐的拯救者。他察覺唐的孤獨和内心的痛苦壓抑,他也為唐指明了一條返璞歸真的道路,給了唐一絲絲對于小愛的勇氣。唐從不缺大愛,對民族對國家的愛,他隻不過是不了解自己,缺少的恰恰是平等的友誼,親情和其他一切小愛。
托尼說:“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托尼知道,唐把自己鎖到了一座城堡,城堡裡終年積雪,日月無光。自己走了進去,帶來一點點光亮,遠遠不夠,所以,他想遞給唐一根手杖,讓唐自己從城堡走出,哪怕一步。
友誼最終改變了唐,也改變了托尼。托尼的市井在友誼面前沖散的一幹二淨。
在觀衆的眼裡,唐和托尼最後出現了兩次信任危機。
唐的兩次态度卻完全不一。
第一次當唐以為托尼要去和他的兩個混混好友談話準備跳槽時,唐的态度是極度驚慌失措的,立馬提出條件準備增加待遇和薪金,他并不想失去托尼這位好友。而托尼的回複是:“不是說好了125美金一周嗎?”“我在紐約店裡幹了一輩子,我明白這個世界很複雜。”
原來是托尼準備去拒絕兩位朋友,正是這種舉動和話語撫平了唐的心靈。使唐徹底的相信這份友誼。
當最後唐因為無法得到餐廳的尊重拒絕表演時。托尼面對利誘以及合同不能完成減少一半工資的代價時,毅然的選擇和唐一起為了尊嚴而戰。
而唐的态度也是極其值得玩味的,一絲絲戲谑的表情,夾雜着一句:“I' play, if you want me to.”

我是否演奏的按鈕掌握在在你手中。
這時候唐則是完全相信托尼的,而托尼也絲毫沒有辜負唐。給了大家都想要的那個答案。
托尼不僅一路改變着唐,而且更像一位不那麼正經的導師,使唐對自己的黑人同族更加了解。也去除了唐心中本身的執念,對自己種族的刻闆印象。相比白人,他之前一直在逃避的,不敢面對的恰是與自己相同皮膚的兄弟姐妹。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同時也是最令我動容的情節,也是南下之旅拒絕最後一場演出高潮之後的過渡,在我看來簡直算是整部電影的二次高潮。
最後到橘鳥餐廳,唐為自己相同膚色的兄弟姐妹們演奏,放下了自己在白人面前的架子。此時應該是唐一生中最有歸屬感的演奏,他可以笑着跳起來演奏,放下了自己的包袱。而當他努力的做回骨子裡的自己時,那些同族不像之前在黑人旅店的那些人對他極盡譏諷,反而是鼓掌,繼而幾位黑人陪唐演奏,整個餐廳跟着節奏跳起舞來。

血濃于水,無論唐再大家面前再怎麼與衆不同,他們流淌的終究是同一祖先的血液。返璞歸真,真正的放開活一回才是唐最需要的。溫馨,親切,戲劇性的南巡結尾是對喜劇結尾的升華。
無論怎樣,隻要你邁出那一步,孤獨也會離你遠去。
唐本片中第一次在演奏中露出真心的笑容。
唐并不傻,托尼知道這個世界很複雜,唐又何嘗不知道。托尼的一切所作所為唐都看在眼裡,正是這種看透不說透,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在細節中愈發飽滿。
我們不知道托尼沒有把幸運石放回。
可是,唐知道。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對于留白處理特别精妙,靜默的場景,看着演員的肢體動作,有無限的思考空間供你去遐想回味。除了上文提到的車抛錨之後,唐和自己的同宗同族對視時的死寂之外。
還有就是當唐送托尼回家後,婉拒了托尼的邀請。而當唐回到了空蕩蕩的房間,面對一屋子的稀世藏品。此時整個環境顯得更加寂靜,聖誕夜的背景下,在唐的屋子裡,充斥的依然是孤獨。
與之前在橘鳥餐廳的喧鬧狂歡相比,這段靜默時間自然對觀者的感官刺激更加犀利。
最終唐還是聽從了托尼的,“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唐踏出第一步,尋找托尼與他的家庭共度聖誕。
值得一提的是,托尼的家庭很完美。一位雖然性格不佳,但顧家并且深愛家庭的丈夫,點睛之筆則是那位善良寬厚,溫柔聰慧的妻子。
“感謝您肯分享您的丈夫。”
“感謝您教Tony寫的那些信。”
心中的積雪慢慢融化,同時更為了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