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重溫了一部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它曾在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六項提名獎。

《海邊的曼徹斯特》,名字很美,海邊小鎮曼徹斯特也很美,但整個影片故事卻很沉重。影片貫穿始終的冷色調,也奠定和渲染了故事的基調。
李·錢德勒是一名頹廢的修理工人:修馬桶、修水管,它是最普通的藍領,因為屢遭客戶投訴,老闆也對他非常不滿意。在酒吧獨自一人喝酒,卻總是容易和人打架。因為長相帥氣,有女人想靠近他,但一看到他如此易怒、暴躁,便轉而對他嗤之以鼻。
這是影片一開始平淡的生活鏡頭的剪接。看起來,李就是一個無聊的單身漢。
而在這時,一通電話打破了這看似波瀾不驚的生活,他的哥哥因心髒病去世了,而哥哥的遺囑上寫着,要讓李·錢德勒當他16歲兒子的監護人,為此,李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鄉,美國麻州的一座海邊小鎮,曼徹斯特。
影片在他開車一路返回的過程中,交織着過去,李在曼徹斯特的生活經曆和回憶。
在這個地方,留着他不敢去觸碰的禁忌。
幾年前,他也有過幸福生活。雖然生活拮據,一家人擠在一所不大的房子裡,但他有愛他的妻子,還有三個可愛孩子(兩個幼女,還有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兒子)。然而因為他的疏忽,三個孩子全部葬身火海。很多年後,他一直記得那場大火,還有妻子在他耳邊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對他的埋怨。
痛苦的妻子決定與他離婚,而他也選擇了離開這個讓他絕望的小鎮。

有人說,沒有痛苦回憶的人生,不是人生。的确很多時候,人生确實是在後悔的選擇中度過,而過去的錯誤,有時會跟随你的一生。
自從因為他的疏忽害死自己的三個孩子後,李就是掉入了深淵之中。他無法走出巨大的創傷,他開始變得情緒失控,沉默寡言,所有人都遠離他,覺得他是個性情古怪的怪物。
即便他選擇逃避曼徹斯特,可他仍然無法釋放自己。他心裡強大的内疚感,讓他不允許自己過得快樂、幸福,他把攻擊轉向了自身,仿佛讓自己一直堕落下去,就能贖去那麼一點點的罪。
面對毫不留情席卷而來的巨大噩耗,我們的世界可能瞬間就被辭吞滅,卻永遠無法在短時間内将其還原成本來的樣貌。對此,有人會心碎,而有人,卻是會心死。特别是那些不善表達情緒的人。

前妻最後原諒了李,在她内心深處也一直愛着李,可是卻永遠無法回去了。前妻希望他可以原諒自己,讓他走出來,可是李卻說自己現在心空了、死了。

很多人說這一部很“喪”的電影,但一個“喪”豈能概括整部電影?它讨論的是,人在面對自己的重大失誤,在面臨人生中猝不及防的巨大痛苦前,該如何抉擇的問題。人可以堅強得無法想象,但失去最珍貴的東西,有可能永遠深陷泥潭。
有些人不願意和過去和解,和自己和解,他們把自己鎖起來,這是他的權利。
然而,若要想重新遇見光明,請選擇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