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一部廣受好評的電影,得益于演員們精湛的演技,皇後樂隊的主唱弗雷迪·莫庫裡波瀾起伏的一生精彩地呈現在觀衆的眼前。我作為一個對皇後樂隊并不熟知的人,在看電影的時候都會随着激昂的音樂振奮不已,更不要想歌迷們的狀态了。而且這些音樂并不是單純的隻有爆裂的節奏,那些令人深思的歌詞反而更令人驚豔。當看到弗雷迪滿含淚水與激情的創作出一首歌曲時,我同樣也會熱淚盈眶,因為我知道那首歌裡包含了他所有的感情與思考,感歎他的才華并贊歎他的堅持。他的才華與堅持相結合成就了他傳奇的一生。
弗雷迪的一生有太多可以探尋的内容,但我隻想說說他的成長環境和他對音樂的堅持。弗雷迪的成長曆程并不愉快,拿對成長影響較大的家庭來說,看他與他父親的相處方式就可以看出,他的父親一直試圖讓弗雷迪按自己說的做,長成自己預期的樣子,做一個世俗意義上的男子漢,有男子氣概,并且有穩定正當的工作,反對他做音樂,并說他是去鬼混。也許,有一些人在重壓之下,就會聽從父親的安排了,努力讓自己活的像個正常人,把真實的自我深埋心底,但弗雷迪不,因為他知道自己深愛音樂,也明白自己擁有天賦,所以從不妥協,抓住時機,讓自己站在了夢寐以求的舞台上。
弗雷迪是幸運的,因為他擁有的力量足夠強大,足夠鋒利,但那些力量不夠鋒利,不夠強大的人呢?前段時間,網上傳的沸沸揚揚的沈巍先生,他也默默地堅持自我,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的活着,他因看不得浪費而收集廢棄的紙張循環利用,卻因同事的投訴而失去工作,最後流落街頭。但不管在世人看來多麼艱難的工作,沈巍先生甘之若饴,他可憐嗎?不!他比大多數人活的明白。但為什麼同樣堅持自我的人,弗雷迪與沈巍先生卻相差如此之大呢?除去本身力量的區别,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同。如果單位有人支持理解沈巍先生,他也就不會被單位勸退,如果沈巍先生被勸退後有個能包容他的家庭,他也就不會出去住,如果出去住有個容身之所,他也就不會流落街頭。世人容不下異端,卻隻揮刀砍向弱者。
家庭環境對他們的影響遠不止此,弗雷迪雖然功成名就卻依然被那些負面情緒纏身,那些獨自前行,無依無靠的黑暗時刻,那些奚落,那些否定與不理解,那些獨自愈合的傷口。在舞台上他是人人追捧的明星,台下卻獨自忍受這些情緒的折磨,再加上他天生比其他人更敏感的内心,使他認為沒有人愛他,保羅刻意的将他疏遠其他人,使這種孤獨的感覺被無限的放大,縱情聲色隻是為了逃避空虛與孤獨,最後身染疾病,不幸去世。而沈巍先生呢,流落街頭二十多年,最後卻隻落了句:“我原本以為像我這樣的人可以為社會做一番貢獻,但怎麼也沒想到會淪落至此。”
弗雷迪是皇後樂隊的靈魂,舞台上那些眼神、嘶吼、動作都在表達他對這個舞台瘋狂的愛。沈巍先生吃不飽穿不暖卻愛書如命。這麼多年的堅持,這些東西早已融入生命,成為了他們的唯一。這麼多年的堅持,最後都落了個不瘋魔不成活。每個堅持夢想,堅持自我的人都不容易,向他們緻敬,也希望社會能有更多的理解與包容,也祝大家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