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鏡頭
戰争戲份裡大量的人臉近景 特寫,使畫面的真實性大幅下降,隻是為了渲染每個人的英雄形象,然而這種鏡頭給主角用可以有意義,給很多人而且是在這樣一個沒有主角的戲裡給很多人用,而且是在激烈的戰鬥進行中使用,犧牲真實感換來的英雄主義顯得廉價而無感染力
使用了大量的橫搖縱搖,再次降低真實感,為了什麼我看不懂,有些橫搖跨河的我可以理解是表現兩岸的對比,但是很失敗,完全不打動人,導演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還安排了台詞把這個對比說出來,如果有觀衆感覺被兩岸的對比所感染,不妨問問自己是被鏡頭所感染的,還是自己接收到這個事實之後自己把自己感動的
總之很多鏡頭大量的犧牲真實感來渲染情緒,我認為這真的是在戰争片裡最不應該做的,很油膩
2.色調
整體是非常非常柔和的色調,即便有深夜裡關燈的倉庫 深夜裡的霓虹燈 開槍 爆炸 照明彈,明暗對比始終非常的柔和,比一般的愛情或者生活故事類片子都要柔和,很難想象這樣的色調是用來拍一個戰場一個熱血沸騰鮮血淋漓鐵骨铮铮的故事
另外就是太綠了,印象裡有一些電影是調色很綠的,但不知道這片為什麼這麼綠
3.故事
整體不說了,說故事好或不好的人都很多了
說說慫兵,首先士兵慫是很正常的,沒有上過戰場的人沒資格因為别人慫去罵他,但是拍的不好,對比一下 敦刻爾克,慫兵想活下去,要做的是什麼,低調 低調 還是他媽的低調,八佰裡的幾個慫兵把慫字寫的滿臉渾身都是,該槍斃多少會了?說到槍斃,開頭幾個人不知道怎麼被抓的當逃兵槍斃了,他們再慫能慫過倉庫裡這幾個不想殺日本人的 逃跑的 為了逃跑還殺戰友的 打仗躲牆角的?倉庫這幾個人按照他們的風格不得槍斃十次了?
還有人肉炸鐵甲,一大捆手榴彈扔下去,就算被鐵闆擋住,底下人不炸死也得炸的站不起來,不行就把手榴彈扔到他們鐵甲陣邊上,不得把最外邊的人炸死嗎,為什麼非要人跳下去?而且還有一段幾個人連續跳,就算小日本組織一群人炸死一波再上一波,那也需要時間的吧,上面幾個人跟跳傘一樣一個接着一個跳,不是炸空氣嗎?
别說什麼殺紅了眼什麼英雄主義,即便是董存瑞黃繼光這樣可歌可泣的英雄,哪怕是狼牙山五壯士,他們的犧牲都是有意義的都是對戰鬥有用的,都去沒有意義的犧牲自己那仗就沒法打了
結尾撤退,一群人在沒有火力掩護的情況下過橋,那不叫撤退那叫潰散,哪怕是人少掩護火力不夠,那就幹脆别撤退了殊死搏鬥吧,那麼過橋不是當活靶子嗎?
4.造型
那些是中國士兵,不是美國兵日本兵歐洲兵,中國那時候多窮多落後,戰鬥有多艱苦,在這樣的環境下這些人一個個發型都是又時髦又精緻,實在很難接受,哪怕是他們剛剪了頭發,片子裡的這幾天總不能剪頭甚至不能洗澡吧,為什麼發型都一丁點不帶亂的
不知道一星是不是給低了,最多兩星,金剛川我給了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