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是真相的影子,在影子裡能看到謊言所投射的人心”。
今天,和媽媽在電影院觀看了東野圭吾又一力作《祈禱落幕時》。
我沒有看過原著,僅看了簡短劇情介紹,講述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偉大的親情之愛。兩個小時的精彩劇情和反轉起伏的人物關系遞進,讓我酣暢淋漓地感受了一把親情相愛相殺的交纏,随着電影以主人公和她的父親悲情結局落幕,我感歎這真實的人性并深思這人性背後的東西。
失愛和強迫性重複命運的淺居博美
女主淺居博美是位美麗、深沉冷冽的舞台演員兼導演。她小時候被有外遇的母親抛棄,并在14歲親曆了因母親利用父親信用卡借高利貸被催債、破産而與父親離家出走的不幸。更大的不幸是,背井離鄉的她為了父親被騙賺錢,遭遇性侵時因防衛錯手殺死了兇手。她的父親為了女兒光明的未來和生存(當時她的父親沒有生活來源),選擇以兇手的身份工作生活,隐姓埋名,讓博美去福利院。從而開始了他們父女倆一輩子不能正大光明生活在一起的殘酷現實。

淺居博美的少年時期是不可選擇地遭遇了人生的兩大親情抛棄。她母親自私、冷酷的抛棄,還有她的父親,為了女兒的美好未來自我犧牲式的“抛棄”。母親不負責任的抛棄讓她的心裡深受創傷,用她的話來說就是“母親的愛是傳承,如果沒有傳承的種子,就沒有延續”。她後來為了自己的演員事業發展,沒有與男友商量獨自放棄了腹中胎兒,而無一絲眷戀。成為了一個心中無愛,隻能通過不斷向外抓取名譽、成就來找到自身存在的人,就是在重複她年少時失去母愛的命運。
同時,她的父親,與其說是以自我犧牲的痛苦方式成全女兒人生,不如說是通過另外一種“希望”的方式成全自己抛棄女兒。博美的父親說:“聽我的話,幸福地活下去,守望你的成長和成功是我這一生的全部意義,而你越成長越成功,就越是對我命運的詛咒”。
這位悲情父親,被妻子抛棄,自己無生存能力讓女兒更好生活,可以說對自己的失敗無能是無奈又絕望的。從他在走投無路時有一次差點跳海輕生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脆弱無助,而誤殺事件仿佛給他和女兒的人生指向了一條“希望”之路,他把自己的生命意義都寄托于女兒的成功,哪怕代價是必須父女分離,隐姓埋名,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和相見,而不是通過自身的努力,陪伴女兒成長并給她好的哪怕是平凡的家庭溫暖和愛。

這位父親将自身的命運賭注負重在了年少的女兒身上,這也使後來的博美成全父親的死埋下了伏筆。
一方面,年紀輕輕的博美做了自己導師的情人,就充分顯示了她内心對父愛的渴望;另一方面,她在自身演藝和導演事業上不斷努力,不僅是為了找到自身存在和價值感,也是為了實現父親的命運詛咒。這種對生活和事業的源動力都是畸形的,不是内心真正需求的,也是失去自我的。在博美臉上基本看不到笑容,她獨身一人,所有生活目的就是為了事業成功,踐行和父親的諾言。最後,她的父親因身份暴露而為了保護女兒,選擇自焚時,博美為了減輕他的痛苦,親手勒死了父親。同時最後自己也未幸免牢獄生活,前程和親情盡失。

很多影評都把這個結局看作是父女之愛的偉大,但我不這麼認為。博美的内心深度缺愛而無法内化正常的愛的關系,她年少時感受到的其實就是血淋淋的抛棄與被抛棄,那麼,在他的父親選擇自焚保護自己時,潛意識裡為了自己的一切,她同樣也選擇了抛棄父親。這就是精神分析中常說的命運的強迫性重複,源于在家庭中沒有建立聯結和健康的内在關系模式,而重複早年的關系模式。
試想,如果博美的父親能在她14歲誤殺事件時看到女兒内心真正對父愛和家的渴求,以承擔的另外一種方式拯救女兒,哪怕是正當防衛自首入獄,父女倆同甘共苦地與命運鬥争,而不是離棄,也許博美和父親的結局不會悲情落幕。
深陷“戀母情節”的加賀恭一郎
加賀恭一郎是一位警官。他的母親和淺居博美的父親是後來的戀人關系,也因此導緻兩人人生的交集。加賀的母親在他10歲時不明原因離家出走,最後客死他鄉。他一直都陷在憎恨父親和尋找母親的生活足迹中。

工作後他背井離鄉到東京,一直與父親沒有溝通和聯系,哪怕父親彌留之際。直到父親去世,他才通過護士朋友了解到他的父親的臨終心願。聽到父親曾說,“舍去這身皮囊,到了那邊我就可以在天上自由地看着他了,才不會成為他的累贅”時,加賀淚奔,才突然醒悟父親對他的深沉的愛。
從博美父親的信中,他同時得知母親因為自卑于自己“陪酒女”的低微工作身份,擔心影響兒子的大好前程,且對當時因為抑郁症離家出走心懷内疚而沒有聯系自己時,也似乎讀懂和理解了母親的初心。
加賀的父母與他之間,不論是童年還是成年都沒有親情的聯結,也就是沒有維系這種關系。他的父親在他小時候經常為了工作長期不在家裡,母親身患抑郁症都不知,更别談言語溝通、關懷和互動了。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加賀自然更親近母親,想拯救母親,不認同父親甚至歪曲了父親的愛,也使他深陷“戀母情節”。
不論是博美與父親,還是加賀與父母,他們的早期家庭關系都是缺乏聯結的,也就是缺乏愛的看見,溝通,理解和抱持。父母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而隻是按自身的意志和預見來行事。如父母過早與孩子分床,住校,為了所謂的“為孩子好”和孩子的前程,過度報班培優、犧牲自我時間;或者隻注重在外打拼賺錢,而忽視每日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傾聽和陪伴,這些都是缺乏聯結的愛,而不算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是彈性互動的,需要從關注孩子的真正内在需求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