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銀河補習班》,腦袋裡不自覺地會想起那些看過的有關于青春教育的影片。

銀河補習班
國内外有着明顯的地域特色。
如熱播劇《少年派》、《帶着爸爸去留學》,電影《少年派》、《同桌的你》、《匆匆那年》......

少年派

帶着爸爸去留學
國外《性教育》、《皮囊》、《亢奮》。

皮囊

迷醉/亢奮
國内青春被應試考試這座大山壓的喘不過氣來,偶爾嬌羞内斂一點的苦澀懵懂,也披着偶像外套大肆宣揚,好似青春的我們暗戀喜歡是那樣幹淨純粹。
國外鐘情的,是無處安放的肉體,釋放的荷爾蒙充斥着校園,更像是一場大型xx舞台劇,伴随着毒品槍支歧視,矛盾中靠性來博取眼球,幾句無關痛癢的對白,貌似青春啊,不過如此。
那,我們,那時的我們,真的這樣?
我祈禱着能有這樣一部影片,更像紀錄片吧!
記錄,青春的我們做些什麼,聊些什麼,喜歡着誰,憎恨着那個?
那一定很有趣!回憶總是那麼不完美,或許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穿着被汗水浸濕太陽暴曬而褪色的T恤,鞋面和鞋底分離的窘迫,還有油膩膩頭發下發黑發亮的脖頸。
這些又一定不會出現在影片中。
青春被他們渲染成了臆想當中美妙的謊言。剔除糟粕取其精華,正是大多數史學家所做的事情。
90後好00後也罷,代表的隻能是自己,能拍出來的畢竟是少數。
《狗13》引發的争論讓我覺得可笑,特定時代下産生的特定教育理念,我們現在返回去又在控訴着它的不好。
問你一句,你恨嗎?
恨那個不給你買玩具,暑假讓你種地劈柴放牛割草的爸媽嗎?
恨那個動不動語言肢體暴力而教育你為人處世,禮儀規矩的父母嗎?
當然劇中那樣寵溺你的父母,在那個時候的大部分農村縣城家庭根本不存在。
看的越多,越覺得關于遙遠記憶裡的青春是那麼不真實,又覺得現在的青春片子那麼不可思議。
編劇導演關注的永遠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孩子的學業感情。
國内主攻學業,國外主攻感情,真是“術業有專攻”。
底層的青春不配擁有出道機會,唯有中産階級富二代。這樣才有看頭,滿足底層青春一切幻想和奢望。
也沒見那個寒門子弟的故事被搬上大銀幕,又能拍得不失偏頗。
青春啊,何時才能脫下資本的外衣,展露出本來的年華,成為引導迷茫時代的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