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寒假看了一部電影,《死亡詩社》。本以為這部電影和《放牛班的春天》一樣,是描述師生情的影片,但是看下去才知道,《死亡詩社》中還多了一點東西——詩意。

對,沒錯,就是“詩意”,而且就是字面上的意思。這部影片中的Keating老師不斷用文學化育學生,用詩句讓那些生活在地獄學校的孩子發現并追逐自己的夢想,讓他們在煉獄的生活多了一絲詩意。

這部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威爾頓預備學院是美國的一所傳統名校,以其嚴肅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而聞名。學校裡的教學風格長期以來嚴肅刻闆,但這一切在Keating老師的到來後發生了變化。電影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詩句貫穿全片:“O Captain,my Captain!”Keating老師就是那個船長,他的課堂,沒有循規蹈矩,沒有照本宣科,打破了“老師上課,學生聽課”的僵化的傳統教育方式,用詩歌春風化雨,幫助學生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生命的意義。

“及時采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在風中枯萎”,Keating老師一直強調探索自我的重要性——趁早開始尋找、發現你内心的聲音,努力把那個聲音聽得更清楚一點,這樣我們的步伐才能更堅定一點,即使有人反對,我們也能走得更久一點,更遠一點。

但是,這部電影的結局卻是一個悲劇——詩意的世界最終還是敗給了專權當道的現實。

最終,主人公之一的Neil因受不了父親的專制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大群學生都被迫在承認書上簽字,Keating老師被學校開除。明明是充滿希望的築夢之行、逐夢之旅,但是最終的結局卻如此寥落,不免讓人唏噓。

豆瓣上有一條熱評:“兇手無疑是那個‘船長’,他教會了學生追求快樂,但是卻沒有教會他們反抗,他教學生成為一個理想主義詩人,卻沒有教會他們現實的殘酷。充滿理想的開篇卻以悲劇性事件收尾,理想終歸要回到現實,并一直被現實壓制。”

現實生活中,我們亦有如此多的“船長”——書籍、電影、旅行,它們帶給我們如此多的浪漫與理想,與現實的泥沼相比簡直恍如天堂,但是,我們終不能脫離在這泥沼中苦苦掙紮的命運,隻能在理想中做一會兒夢,最終還是要繼續投身于碌碌、物欲、虛榮、自私的現實中去。

但是,即使我們深知理想難敵現實,卻仍要為自己構建一個理想國度。

就像餘光中先生說的那樣:“孩子,我希望自始至終你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的結局悲壯而絕不可憐”,理想主義是現實沼澤中的一塊浮木,我們撐在這塊浮木上才得以望見湛藍的天空、遠處的群山、清澈的湖泊,以及許許多多美好的事物,否則,我們就隻能沉入泥沼,過着平靜而絕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