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開始從生病談起。

      人在生病中,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認識痛苦。根基佛陀開示,解脫是從認識痛苦開始的。一般人慣常反應是逃避探讨痛苦,,我們不如思考思考痛苦是怎麼回事,而人生又是怎麼回事。

      佛經中把痛苦分為三大類,苦苦、變苦和行苦。

      所謂苦苦,就是顯而易見、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體和精神的創傷,疾病、恐懼、生離死别。人人避之,誰也不會誤認是别的東西而想去追求、親近。

      變苦指通常被我們理解為快樂的種種體驗和現象。其本質為苦,而終将由快樂變成痛苦。比如,現代人的很多煩惱和疾病都是由于飲食不當造成的,吃喝是生存的必需條件,但如果飲食不當,比如說暴飲暴食,比如一些人貪吃一些野味,雖然當時會令人愉悅,過後會導緻多種疾病,這說明飲食的快樂裡包含着痛苦。人們的生活方式,自以為快樂的一些行為,像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看電視、熬夜、喝酒,都會造成疾病。同樣,相聚是快樂的,但相聚的快樂裡隐藏着分離的痛苦。戀愛是快樂的,而戀愛中隐含着争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輕貌美是快樂的,隻是年輕的快樂裡隐含着衰老的痛苦;升官發财是快樂的,不過壓力和焦慮也會随之而來。仔細思量,人生中的每一項快樂都含着日後的痛苦。

      行苦是一種更深刻更細微的痛苦。它是指限于輪回的衆生整個存在狀态的無奈和不圓滿。身心受到業力牽引,被種種煩惱束縛。普通人的生命皆有煩惱中來,到煩惱中去,全然不得自主的流轉。

      具體而言,人間的痛苦又分成八種。無論貧富強弱,所有人無可避免要經曆生、老、病、死,除此,在不同的條件情況下,各自感受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不欲臨的痛苦。

      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消極悲觀,實則不然。如果把痛苦當成一種負面經曆,認為痛苦是一種失敗的表現,要是自己能力足,一切都能擺平,就不會有痛苦。如果這樣想,當問題、挫折出現時,就會感到分外的壓抑、焦慮、和不公平。覺得“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自己是天底下最無辜、可憐的人”,甚至指責、抱怨“這都是某某人的錯”。這樣也許能暫緩焦慮和恐懼,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缺乏對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們脆弱不堪。反過來,如果我們認為生活中的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來如此,我們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無謂地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中。這種情緒隻會增加挫敗感和怨氣,卻絲毫無助于應對生活的難題。

      接受痛苦的客觀存在後,我們要進一步了解它,在某種情況下,我們能夠利用自己對痛苦的熟知,通過破壞其形成的條件去阻止某項痛苦的生成。拿疾病來說,如果我們有一定的病理常識,就知道如何相應的調整生活習慣,防患于未然。然而,我們也應該了解,生活中的很多局面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也不是事到臨頭能改變的。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動都無法阻止果報的顯現。如果痛苦在所難免,我們最好讓自己做好準備,這樣的好處是,雖然該面對問題還得面對,該經曆的痛還得經曆,我們卻不必再承受額外的恐懼和焦慮。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無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無缺。明白這個見地,我們就能放松下來,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責,甚至不再想盡辦法化解,因為我們知道:隻要這個身體存在,我們就必定經曆衰老、病痛、死亡;隻要心裡還有貪執、嗔恨、愚癡、傲慢,我們就必定感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