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分的話,五分給最後一課,四分給高開低走的北京好人,其他245頂多算及格邊緣。
為什麼「最後一課」打動我呢?
因為從前的「小虹小峰」成了今天中西結合的「皮特」。從前破敗的小村成了今日的現代化旅遊城市。從前對老師的畢恭畢敬成了今日随口的「我想怎麼就怎麼」。孩子們需要「收手機」,才能配合參演。從前在泥濘的路上奔跑卻知道自己要去哪,今天卻在花市燈如晝的車水馬龍中迷惘而無所依歸。
因為一副沒有顔料被嘲笑的墨色的畫成了今日的五彩斑斓卻沒有靈魂。
「顔料」是一個象征吧,象征着昔日匮乏的物質環境中熄不滅的心中火。那樣灰調的生活卻因為心裡的東西而着色。今日一套應有盡有的「馬克筆」卻描繪不出夢想與未來。
影院裡,我想起自己的老師,我想起日益老去的父母,我更感受到逝者如斯中一點點不見的東西。我想這就是「根」。「根」是「我和我的家鄉」所着重描寫的東西,那是一種鄉土情懷,是離開了之後依舊讓你魂牽夢萦,是即使得了阿爾茲海默症也難以抹去的回憶。而我們有「根」嗎?我們追求鱗次栉比的大廈,我們渴望窗明幾淨的别墅,我們如吸鐵石被冰冷的金屬吸引,離開了便不會再回頭。渴望物質并沒有錯,但追求它的同時不應該忘記舊夢。
昔有「達達」,昔有「迷惘的一代」。一代人有一代的迷失,一代人有一代的回憶。在蜜糖中長大的人啊如我,難以體會這種艱辛與奮鬥從而說這叫「煽情」這叫「催淚」。片刻的捧腹後又投入碌碌中。再過幾天我也會忘了這些觸動,忘了長篇大論時内心的波濤洶湧。
我沒有得阿爾茲海默症,卻天生擁有遺忘的本領。
于是推薦父親去看,希望這個異鄉的遊子能喚醒美好的回憶。它沒有一遍遍刻意的大喊「我愛家鄉我愛祖國」卻從頭到尾抒發遊子異鄉的親情。于是願意因為片刻的感動,給「我和我的家鄉」褒獎。
(見到首映會還是挺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