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又是一部寫給小鎮文青的電影。原以為這部電影一定與春天有些關系,但看過之後卻感到了陣陣寒冷,還有壓抑,這或許也是導演将電影命名為《立春》的深意。“當你在月份牌上看到‘立春’這兩個字的時候,無論外面多麼寒冷,你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感覺,這也許來自你對未來的一絲期望。”(顧長衛語) 

        影片講述的是王彩玲、黃四寶、胡金泉等幾個小人物,在夢想和現實中卑微而又無望地掙紮的故事。他們的心中都曾懷有一個美好的夢想,王彩玲夢想在巴黎音樂廳歌唱;黃四寶夢想成為梵高一樣的畫家;胡金泉夢想成為永遠的芭蕾王子。在現實中,他們堅持過,努力過,掙紮過,但最終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放棄了,湮沒在世俗的生活之中……   

      王彩玲是劇中的女主人公。她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能唱動聽的意大利詠歎調,她夢想有一天能調進中央歌劇院,能在巴黎音樂廳演唱。但她的相貌又比較醜,于是,她的夢想反而成了她的不幸。為了夢想,她一邊自做演出服,一邊學習意大利語;為了夢想,她來到中央歌劇院忍受着怠慢,忍受着羞辱,隻為讓院領導能聽她唱首歌;為了夢想,她面對漠然散去的觀衆,依然傾情演唱;為了夢想,她一直不婚,“我不想在這個城市發生愛情”;為了夢想,她身着演出服,在夜色中從高塔上縱身跳下……所有這一切,隻因為她心中有夢,而這個夢在别人看來又是多麼的可笑,多麼的不切實際! 

        我無法忘記那一個境頭:王彩玲跪在中央歌劇院的台階上眼淚淋漓,大聲唱着歌劇《慕春》中的段落,追問“上帝啊,生活為何對我如此殘酷?”上帝賜予她的才華成了她平庸生活的障礙,她不甘,她真的不甘平庸一生。但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她卻始終無法跨越,她堅持着,掙紮着,支撐着。

        終于有一天,她再也撐不下去了,她不再堅持了,她悄悄地走進了婚介所,她悄悄地領養了一個兔唇的孤兒。從此,她帶着女兒看病,她陪着女兒玩耍,平凡而溫暖的生活成了她的全部。隻是在影片的結尾,她和女兒來到了天安門廣場,笑容凝結在她的臉上,她似乎想起了曾經的夢想。   

        此刻,善良的導演給出了這樣的境頭:王彩玲身穿華麗的演出服,站在金色的音樂廳内,演唱着意大利詠歎調,歌聲久久回蕩。暗色的銀幕上印着一行白色的字:謹以此情此景獻給王彩玲 

        電影靜靜地落幕了,象一張網慢慢地罩了下來,你也随之放下了翻飛的翅膀,有一種絕望,又有一種釋然。 

        耳邊依然回響着王彩玲的那幾句獨白:每年春天來的時候,我總是蠢蠢欲動,以為會發生什麼,但每次春天過去了,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生活中有太多的王彩玲,因為有夢,才會有痛苦,有不甘。 

        生活中又沒有幾個是王彩玲,盡管曾經有夢,但卻不會象她如此的堅持。 

        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其實很遠,是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的距離。 

        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其實很近,隻在呎尺之間,隻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