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數人恐怕同我一樣,大概從未想過這個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卻在上周六随着台風“利奇馬”一道沖進了上海人的生活。話說一位微博女作家由于物業沒有在台風天及時上門服務而情緒崩潰。先以上層人士的口吻顧影自憐,再蛻下驕矜的外衣赤裸裸的直接威脅。從她洋洋灑灑的微博“檄文”中,我看到了這句“聞得出别人身上的地鐵站味道了”。她大概想表達這是一種特殊能力,隻有特别的人才會擁有。尤其前面還加了一句“住小兩千萬買的房子”以使廣大讀者對她所要傳遞的态度不會産生任何歧義。于是,當天她就成了網紅,紅過之前很多年來筆耕不辍的辛苦努力。

       網紅作家沒有教會我她所說的那種能力,我卻在台風天消磨時間的電影中找到了這句話的出處。那是韓國電影《寄生蟲》中代表富人的樸社長在一個雨夜與妻子無意的談話中提到的。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獲得了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榈大獎,也是韓國電影首次獲得該項榮譽。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獲得最高認可的電影。

...

       影片中代表窮人的家庭通過欺騙的方式獲得富人家庭給予的工作機會,由此極大的改變了原本陷于絕境的生活窘況。在精心謀劃下,窮人家庭一步步壟斷包圍了富人的家庭生活,甚至一度認為有機會取而代之。然而精緻的美夢卻在同一個雨夜被硬生生打翻了兩次。一次是被同為窮人的工作競争者打破了幻想,而另一次則是被富人的無意之語徹底打回了原形。

       富人說:“我聞到了他的味道。”

       窮人想:“那是什麼味道?”

       富人說:“是葡萄幹放久了的味道,偶爾搭地鐵也會聞到的味道。”

       窮人低頭拉起自己的衣服,嗅了嗅,一臉無奈的看了看身邊的兒子。很遺憾他什麼都沒有聞到。

       當這種味道再次提醒窮人的時候,他舉起了刀,一刀刺向富人的心髒。

         ……

...

       乍看起來這就是一個仇富的故事。按照常規套路,富人總是為富不仁,窮人被逼無奈,一再退讓,直至最後奮起反抗。在套路中好壞早已設定,而善惡無需标明,因為好人自然善良,即使過錯也隻是小節,大可原諒不計前嫌。一位著名賽車手的電影中曾說過:“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隻看利弊”。可他隻說對了一半,就算成人的世界沒有對錯,但至少善惡還是有的。

       幸好,《寄生蟲》沒有落入俗套。連窮人自己也承認“太太人很單純又善良。”可緊接着關于善良的讨論卻說出了另一番想法,傳統的套路被狠狠地刺了一刀。

...

       窮人丈夫說:“有錢卻很善良。”(不應該啊?真奇怪!)

       窮人妻子說:“不是有錢卻很善良,是有錢所以善良。”想想不夠充分,又補充道,:“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

       套路被颠覆了,傳統被改寫了,善良的竟然是富人。那善良又是什麼呢?怎麼在窮人的眼裡它和财富站在了一起?

       是單純好騙?——“有錢人本來就很單純,沒煩惱。”

       是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有錢人家的小孩連衣服都沒有褶皺。因為錢就是熨鬥,把一切都燙平了,所有褶皺都被燙得平平的。”

       話已至此,窮人丈夫善良的恻隐之心開始悸動,“不知道被自己擠走的司機現在可好。”就在他沉浸在善良的溫情中自我安慰時,女兒一聲暴喝又将一家人拉回了現實。

        “我們還是先顧好自己吧。”因為我們是窮人,我們沒時間善良,也沒有善良的能力。

...

       一道閃電劃過漆黑的夜空,是洞察天機的真理神谕?還是雷霆萬鈞的敕告警示?影片至此拉開了悲劇的大幕,就像一輛沒有制動的破車,燃着熊熊火焰從山頂上俯沖而下。越來越快,越來越閃耀,它彈跳着蛇形,左突右拐,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将四個輪子貼緊地面。然而最終的命運早已注定,掙紮不過是本能的抗拒。

       可不掙紮行嗎?絕對不行!那是求生的本能作祟,是向往美好的内心湧動。人在不得已的時候,總得做點什麼,哪怕隻是抓住一根稻草。于是,窮人成了寄生蟲,寄居在富人一家的生活需求之上,苟延殘喘。如果戲劇真如生活,一家四口原本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從毫無經濟來源到四份不俗的收入,離開地下室,走上人間路,回歸一戶普通人家的正常生活也隻需假以時日。然而戲劇終究是戲劇,平淡無奇那是生活,沖突高潮後的峰回路轉才是專業水準。電影中一家人偏離了生活裡理智的發展方向,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自我毀滅之路。是什麼促使他們抛棄了原本是幸運之神的眷顧?又是什麼開啟了他們由善向惡轉身的暗門?

...

       是貪念?是恐懼?還是不平?也許都有。畢竟沒有人是天生的殺手,從懵懂憧憬到魚死網破絕非一瞬之間的轉變,中間包含了多少的驚訝、憤懑、失落、無奈、絕望乃至萬念俱灰。唯獨缺少了希望——那是生死兩斷前最後一根稻草,是人鬼殊途間最末一點光線。抓住了還是人,回到凡間;錯過了,變成鬼,一同毀滅。

       四個寄生蟲,一個死,一個鬼,一個瘋,隻有深谙生活真谛的媽媽依然清醒如常,卻必須承受最重的苛責和最嚴厲的懲罰。

...

       作惡之人終得報應。如果電影隻是簡單的因果善惡的故事,恐怕難以承受戛納大獎的榮譽。除了仇富和報應之外電影一定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隐喻想要告訴我們。比如,寄生蟲隻有四隻嗎?恐怕不止,管家夫人和丈夫、介紹工作的敏赫都靠着富人提供的工作機會而生活。除此之外呢?

樸社長需要司機開車,夫人離不開管家做家務。兩個孩子也在老師指導之下獲得知識。如果寄生蟲是以寄居的方式得以生存的話,離開宿主就意味着混亂和死亡。為了獲得金錢被稱為寄生蟲,那離開了提供服務的宿主不是也同樣一地雞毛嗎?嚴格地說,大家都是寄生蟲,無所謂窮人與富人,有的隻是相互需要,彼此依靠。在社會學中這被稱為社會分工。一部分人用金錢購買另一部分提供的服務,以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另一部分人用獲得的報酬再尋找其他人置換自己的需求。推而廣之,人人都可以用自己擅長的事情謀生。這就是金錢作為一般等價物産生的理由和目的,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豐富了社會生态的多樣性。

...

       一艘大船,在設計之初可以抵禦狂風暴雨,在汪洋大海中劈波斬浪。然而,走着走着就偏離了航道,陷入深不可測的漩渦之中。吾輩生而為人,為何有人錦衣玉食,而有人饑寒交迫?這是事實,也是衆所周知的客觀存在。平日裡聽到、看到這些差别也是稀松平常,最多咕哝兩句還得回到自己的生活。可是當親身體驗過,那種巨大的落差會泛起心中自以為早已泯滅的希望,為了實現那根本就是虛無缥缈的奢望去铤而走險。結果,夢終究是夢,醒了還得摔向地面,殘酷的現實。

       窮人也好,富人也罷,都是芸芸衆生中的普通一員。善惡轉念興許都在電光火石的刹那之間。佛家曰,“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們一方面在強調輸出時的自我修為,另一方面是否也該審視輸入時的雅量海涵?電影中,富人對另一種生活狀态的私下置評并無不妥,然而聽者有意,對号入座,從此埋下怨恨的種子。生活中,此類品評伴随着話語、眼神、姿态以及一切視而可見的形式公開,甚至完全不回避的多如癬疥。那又埋下了多少怨恨的種子?都說仇富是一種社會不公,憑什麼窮人應該仇恨富人靠自己努力獲取的财富?獲取的手段我們姑且不論,隻想請問擁有财富之後是否還有那顆尊重别人的平常心呢?

...

       優越感是一種體驗,物質差異本是平常,就如同2000多年前西楚霸王說過:“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可通過碾壓他人而獲得優越感的方式似乎就不是那麼高級了。用善意換取和睦,以尊重獲得平等,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其實與财富無關。

...

       現在你知道搭地鐵的人是什麼味道了嗎?——要我說,那大概就是生活的味道。

------------------------------------------------------------

觀影吐槽,運動瞎說,and so on

Anyway,都是原創

給時間一個注解,讓經曆獲得重現

景三動,眼動、腦動、身體動,一日三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