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在看完電影《依然愛麗絲》一直在我腦海裡。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朱利安.摩爾在這部電影的演繹實在太到位了。一位知名的語言學家,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可是有一天跑完步,她居然想不起回家的路。這個事情成了她人生的不幸轉折。随着時間的推移,類似的情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經過醫生的診斷,她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病。豐沛的感情,珍貴的記憶,睿智的思想,愛麗絲漸漸的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一切……
愛麗絲要面對記憶的流失,還有自我漸漸的遺忘。活着不難,可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是活着的很難。當每個熟悉的面孔漸漸陌生,當過往生命的記憶印記無從找尋,當此刻的記憶轉眼便灰飛煙滅,縱然電影暗示着愛,依然在,可是當記憶開始模糊。迷路,忘事,上課講不清内容,忘記過往,甚至忘記女兒,生活就像破碎的鏡子。
這樣,我是誰?你對我又是誰?
電影中, Alice的演講,說到時她每天都在學習着失去的藝術,她說,“ I am not suffering.I am struggling, struggling to be a part of things, to stay connected to who I once was.” 是的,沒了記憶的人,一切的鍊接都斷了。與自己,與人,與世界的聯系都都切斷了,成了荒涼的孤島,甚至不知道存在。
而“我”于你,不是客觀的我存在的所有發生的一切的總和,而是說有與你的交集帶給你的,而又被你記住的印象。而“你”,是我記憶中的你,我所知道的你說過的,做過的,你帶給我的感受,也許于“他”,“你”是一片雲彩,而于我,也許是陽光。
事物的記憶,其實是過去式,但卻影響當下。請珍惜彼此交彙時的際會,因為你我都在彼此腦海裡積攢一個獨一的“我”。也請珍惜當下,雖然生活有風有雨,但真真切切的感知,何嘗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