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祖國

影片早在上映之前就備受關注,很多事業單位也把這部影片作為單位的福利,大大小小的影院都挂着橫幅,歡迎團購包廳等等,為了這部影片不遺餘力。

按照時間順序,從開國大典升旗到原子彈,女排奪冠,香港回歸,奧運航天以及最後的殲十飛行,你很難說,到底哪件事和你一點沒有關系,每一件事,都在你腦中的某一個角落,不曾抹去。

比如小時候的少先隊員。第一次入團帶上紅領巾,當時還沒入團的同學會異常羨慕,那是比看到新衣服或者新玩具還要熾烈的目光,也是我第一次動容。紅領巾是國旗的一角,而《前夜》部分,黃渤飾演的林志遠,負責的是升起一整面的紅旗。

最初的旗杆不是今天的32.6米,而是22.5米,和影片中描述的相同,真的是由四根自來水管拼接成的,大典的前一天,也同樣出現了繩子從滑輪裡脫離出來的情況,隻能徒手攀爬這二十多米的距離去解決問題,那個時候很多東西都來不及,都沒有時間調試,但是,典禮就是圓滿完成了,這其中,有太多的人付出了滿腔的熱血。

影片中的場景熱火朝天,我覺得當時的氛圍會更加熱烈,人們不眠不休,隻為了可以讓慶典順利完成,可以想象那是一種精神極其亢奮和自豪的狀态,讓人動容。黃渤拍攝中的電焊、燒鐵水等都是自己完成的,攀爬旗杆同樣如此。一介文人的愛國情懷,淋漓盡緻。

《奪冠》講述了女排奪冠的故事,視角卻是一個小男孩。他心裡系着另一個小女孩,精心準備了禮物,在女孩可能永遠離開的時候,卻為了鄰居們可以順利觀看比賽,含着淚舉着天線。

電線,膠布,鉗子,這些工具很是熟悉,鼻子甚至可以聞到它們的味道,我父親也是電工,這些事物太多次出現在我的童年裡。

正是這些普通人的視角,才讓人感同身受,小男孩的視角裡,不停出現紅色的國旗,飄揚在頭頂,在那樣一個愛國情懷爆棚的時刻,能讓一個孩子放棄自己的喜愛,轉身跑回去,其中的意義真的可以品味很久很久。

聯想《回歸》的時刻,我才五歲,姐姐不停給我講解香港回歸的意義,我的腦子裡隻記住了那個升旗的畫面。那晚爸媽沒有看電視劇,而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典禮,我想,如果當時父母換台了,可能對于這個時刻,我不會有任何其他的印象了。

所以《奪冠》裡的小男孩,恐怕也是心裡有很多這樣的種子,才會在那樣的氣氛下,迸發出了屬于自己的情感,可以不去管那個自己喜歡的小女孩,即使磁帶送不出去了,但是我還是可以流着淚咬牙舉着天線。

很喜歡《北京你好》的葛優葛大爺。一直被兒子和妻子瞧不起,覺得幹不成什麼大事。幸運得到了開幕式門票,可以揚眉吐氣的時候,還是把票送給了汶川孩子。

葛優演繹的很灑脫,他總是笑着,抽着煙和同行們聚在熒幕前看開幕式,也從不解釋什麼。我總覺得,那面紅旗,之所以可以一直飄揚,是因為太多人注視着它。

總有人說小人物的國之悲歡,其實哪裡有什麼小人物,很多人參加不了這麼重大的曆史事件,隻是一個普通人,生活裡扮演着或者父親,或者兒子,或者一名普通的司機,沒什麼前途的普通職員,但是這并不影響他所有的悲歡離合。

不會有人把熱愛祖國天天挂在嘴上,可能心裡想得就是多掙一些錢,想着喜歡的女孩,想着子女可以順順利利,但是到了一些很特别的時刻,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顆紅色的種子。

我覺得國旗飄揚,倒映着每個人心底的紅色,人性本善,且愛國,即使普通且渺小,但是有血有肉,不屈而努力,簡單而樸實。祖國,千千萬萬人的國,才是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