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着電影結尾曲憂傷的旋律“那年,誰愛了我,我又愛了誰”,淚水再次流了下來。眼前出現的是我生命曆程裡那些我愛過的和愛過我的老師們依稀的面容,我用淚水做了一次感恩的祭奠。

《老師好》是一部愛的悲歌。這愛的代價太沉重了。我承認劇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對學生有愛的老師,一位願意為了學生付出的老師。他付出了時間、金錢甚至自己的生活。但這愛是老師自己需要的愛,有些沉重,有些無奈,有些悲哀。

愛是一股生命的力量,是光明磊落的,自帶光芒的,有血有肉有溫度的。老師愛學生不應是一場“戰争”,而是一場人格魅力的吸引和欣賞。是彼此的尊重、看到和認可。

劇中的老師一直将學生考上大學改寫人生的命運做為愛的主旋律。而這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想要的,都該走的必須的路呢?作為安靜,劇中的老師看到了她是一個學習的好苗子,有着考上北大的潛質。而上北大是他此生再也不能完成的心願,是他心裡的一個結,一個創傷。他想通過他的學生來完成他的心願,來療愈他的創傷。他用自己那張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去說服安靜,引導她做了也許并非己願的選擇。她在老師的引導裡看到了深深的期待和遺憾,作為一個在家庭中缺少被認可被看到的孩子,她想回報老師的欣賞和看到。于是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首先她放棄了保送師範生。對于她貧困的家庭,她人生的方向,或許選擇保送師範生并非不是一條光明之路。也并非除了北大不讀其它。而為回報老師的期待和實現老師的遺願她選擇了放棄師範,并且在為了給老師讨公道傷殘之後,仍然堅持兩次考北大,最終帶着老師的愧悔和自己的遺憾殘缺的生活。我想這是每一個人都不願看到和認可的愛的代價吧。

對于小乙,一個缺失愛和引導的自我放棄的孩子。老師沒有放棄他。這讓我們感動。但小乙真正改變的動力是朦胧懵懂的對安靜的喜歡。當課堂上另一個女生揭發小乙和安靜搞對象的時候,作為老師我們是否該給孩子上一堂青春期的戀愛課呢。去肯定這種美好的喜歡的感情,而不是不做具體調查詢問和安撫,無奈的交給學校去處分。當然劇中老師受時代主流文化高中生不應該談戀愛的影響,受一心想把孩子送人大學,隻能争分奪秒的學習的觀念的影響,有他自己的局限性。而正是這局限性也使他失去了自身的光芒和魅力,他不是一個真正懂學生,尊重學生的好老師。

還有劇中對于學生要參加學校會演,為挽回上一年因為塗了紅指甲而沒得第一的損失的自發排練演出,老師沒有看到學生内心想要修複自己創傷和人生錯誤的願望,沒有從學生内心需要去積極給予機會成全和認可,而是仍以要争分奪秒的學習為理由拒絕。盡管最後他還是允許了學生去參加演出,但能看出他是有深深的無奈的,這無奈更是一種軟弱的妥協,是他生命裡緻命的弱點。

正是這種軟弱的妥協使他自己的生活陷入困頓,使學生盲目的追随,甚至去拯救他的懦弱。他缺失的是一個老師人格的魅力。不敢與領導訴求自己的困難,委曲求全。對困頓的生活不甘心,卻又不敢去争取。因為他缺乏對自己的内在認可,他不能肯定自己是配得的,有應該争取的權益。這種缺乏使他無力,甚至無助。正因為他的學生安靜看到了老師的這份無力和無助,在老師為了無償給安靜的同學補課遭到校方停課反思的困境下,一個弱小的孩子跑到縣政府為老師的不公呐喊,而因此發生了難以挽回的不幸,終生殘疾。老師無法面對這樣的悲劇悄然離開了學校。其實是他沒法面對自己的軟弱而逃離,其實他完全可以“腳正不怕鞋歪”,自己去找上級來讨回公道。而不是無奈的接納可以避免的不公,最終讓一個孩子去替他呐喊。

試問學生會真正喜歡老師這樣窩囊的生活嗎?會欣賞老師這種逆來順受的懦弱嗎?他隻能在學生那裡以愛的名譽,以為你好的名譽去引領他們擠一條獨木橋。而我以為這并不是真正的愛!

一個老師,想要愛學生,首先愛自己吧。了解自己,懂得自己,修行自己,以緻真正的愛好自己,你才能有健全的人格,有足夠的力量和愛給予學生。否則你給的隻是帶着你的創傷的期待,是你以為的對方需要的愛,而這樣的愛會制造出太多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