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伊甯
悲傷的是因為我不能一直陪着你,比悲傷更悲傷的是,我知道你不能一直陪着我,我還要裝作不知道。
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哭到久久不能平複。想要了解更多,卻看到網上對這部電影罵聲一片,大緻的觀點是三觀不正、情節老套、不切實際……。這些評價看起來那麼的“專業”且有理,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欣賞水平太low、情感泛濫、淚點過低。
電影講述了一個16歲時父親患白血病去世、母親留下一張銀行卡狠心離去的K,和幾乎同一段時間裡父母及妹妹車禍身亡的Cream的愛情故事。兩個悲傷的孤兒走到一起,希望溫暖彼此。同居十餘年,卻始終保持着靈魂伴侶的關系。這份厚重的,愛情與親情交織的情感因為K先天遺傳的白血病而無法圓滿,于是他從始至終克制着自己想要表達愛的欲望,選擇将Cream親手交給另一個看起來能讓她幸福的男人。而Cream早就在無意間發現K患病的事實,并承受着巨大的悲傷配合K的演出。Cream去和自己并不愛的牙醫交往,為了滿足K臨終前的願望。而K不顧一切去拆散牙醫和他的未婚妻,為了讓Cream幸福。
這些情節确實算不上有創意,甚至看起來十分不合理。比如我們都不願相信,一個母親會狠心離自己患病的兒子而去,而這一幕恰巧被失去所有親人的Cream目睹;同居十多年的孤男寡女能克制欲望不發生關系;剛被未婚妻綠了的牙醫說不介意自己的新女友與另一個男人同居……
愛情如果可以解釋的話,就不會有人為此痛苦了。
為什麼我流了那麼多眼淚?我的注意力幾乎全部集中在男女主角的情感裡,那種深刻的、隐忍的、紮心的情感裡,以緻忽略了主線以外的所有。幾乎有很多年沒有這樣完全投入感情地觀看一部電影。電影裡所表達的愛情和我們的理解不太一樣,是真的太不合理?還是如電影最後Cindy所說,是我們低估了愛情的力量?
或許正是我們太難做到,這樣的感情才合理地存在于靈魂深處的渴望裡。證明現實的合理,确認結構的嚴謹,分析觀點的正确,我想并不是我這樣純粹的觀衆觀影的初衷。抛開冷靜和理智,學做一個感性的欣賞者,而不是看起來睿智的批判家,是我給自己作為觀衆的角色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