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理心訓練:怎樣理解愉悅與不爽
什麼是情緒
情緒是底層的操作系統,不同的人的操作系統穩定性千差萬别。個人知識,技能的各種能力是上面運行的APP。系統一崩潰,上面的能力就不起作用。
後天的學習都是理性層面,也就是意識層面,它是在超我監控下與社會兼容的産物。但真正驅動一個人的是潛意識層面,就是他的感受、他的情緒這些底層操作系統。
以下内容是個人闡發:
在陀思妥耶夫斯的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裡,有一匹負重的馬在一次次反複兇狠鞭打,一次次跪倒,一次次搖搖晃晃的站起前行,直到被鞭打被負重壓垮至死。這是一個很深層次的隐喻。在賈樟柯的電影《天注定》中,也屢次出現了向這個經典意向緻敬的鏡頭,當然也與電影的主題相關。據導演說:這是一個水浒傳逼上梁山的故事。人物造型和動作都有水浒人物的影子,隻是換成了現代的服飾和道具來表達。比如姜武飾演的男主角其實是拿着禅杖的魯智深。
有一個比喻好像來自張德芬《遇見最好的自己》,是這樣講的:有一匹馬曆經艱辛,最終到達了終點。馬不禁得意洋洋的以為,這是自己辛勤奔波的功勞。但真正驅動這匹馬不敢松懈,一直奔跑的是那位趕車的人。而真正決定要到達什麼地方的其實是坐在車裡的人。
這個比喻是在說:我們意識層面的努力就是那匹馬,反複奔波折騰,越過一個一個具體的山頭,奔着目的地而去,當然也很可能跑不到地方就挂了,也可能半路遇到雪山深溝就是跑不過去。
潛意識層面就是我們的感受,我們的動機,我們的情緒,這位趕車人拿着鞭子不斷趕着我們向前跑,不管你背負什麼樣的重擔。它有時候将馬匹抽得一次次跪倒,一次次站起,一次次負重前行直至被抽打至死。
而坐在車裡的人,這位終極大BOSS,其實就是我們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他決定了你要去的地方,他決定了你的人生所能達到的高度、寬度和溫度。
在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有一個基礎版本。比如少年尋巫獲寶劍,少女冒死救摯愛,騎士深洞鬥惡龍。它普适性的存在于延續、中斷或已消失的各類文明傳說中。
比如咱們民族的盤古開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女娲補天,後羿射日,大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國外的比如希臘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伊阿宋殺死毒龍帶回金羊毛,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走埃及,釋迦摩尼放棄王子走上成佛之路,耶稣為人類背負沉重的十字架。
這個故事後續在各大文明體系中的變形,就是諸如:所羅門魔瓶蓋封印,阿拉丁地庫取神燈,亞瑟王厲祠獲聖杯,約拿魚腹得拯救,唐僧西遊取真經。
這其實是一個千面英雄之旅的故事。
從人成長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是一個人向潛意識(洞穴)的黑暗(惡龍)發起挑戰,獲得拯救(寶藏),成為英雄帶來神啟的故事。
我們看到的所有高票房電影都是這個經典模式。
英雄的冒險之旅大緻如下:英雄淹沒于芸芸衆生,某些事件打破了生活的甯靜。他越過第一道邊界,踏上冒險征程。經曆過一段考驗之路,遇到了女神,并得到了祝福,抵達了最黑暗的洞穴的入口,這正是險境的邊緣。
英雄一旦越過入口,邁過第二道邊界(中間點),就會遇到小鬼的反複糾纏,騙徒的險惡機關,妖婦無法抗拒的誘惑。更麻煩的是:英雄自身難以克制的心魔或詛咒。心靈的迷宮,才是最大的險境(暗黑的潛意識)。
在隐秘洞穴的最深處,是冒險世界對手的老巢,最危險的地點,象征死亡之地(死本能)。在這裡,最兇惡的毒龍守護着光芒萬丈的寶藏。
如果從古老的神話中對應到現代生活,那麼英雄之旅就是全新的變形版本。黑暗洞穴裡的惡龍代表的是與之對應的象征物:家族勢力,壓抑傳統,醫療疾病,都市生存,競技賽事,事業征途,太空曆險,殺戮戰場,恐怖襲擊,魔丸靈丸,甚或是自身的内心世界決戰。
這是我們看到的所有高票房電影的叙事模式,一段千面英雄之旅。
原因就是,電影是造夢工廠,我們在現實中生存感覺如此艱難,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能力面對問題,更不用說發起挑戰。也可以說,他内心既沒有那麼愉悅,也不那麼痛苦,所以他一事無成。隻能在造夢工廠裡圓一段英雄之旅。
痛苦和愉悅,恐懼與憤怒是情緒的表達,是潛意識層面動力最強大的引擎。
人無法抗拒自己的愉悅,你的愉悅會讓你在一件事情上一遍遍的投入,樂此不疲。長時間不間斷的投入一萬小時,你就成為了該領域的異類。
痛苦是比愉悅更為強大的驅動力,本質上是,人為了避免強大的痛苦,會不惜一切的掙紮和逃離。
所以,讓你愉悅的東西是你的天分所在;而你内心最深刻的痛苦,就是你未來一騎絕塵,把第二名甩到根本看不見影子的更高天分。
重新回到筆記。
先說愉悅和不爽。這兩種情緒更深刻的本質是滿足。
什麼是愉悅,愉悅就是被滿足。
動物的本能是生存,生存條件被被滿足,它就愉悅。
而人類不止是生物性存在,還是社會性存在。人不止滿足于基本的生存,還追求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其他層次。
需求被滿足,這種感覺就叫愉悅。
一種崩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滿足,這叫爽。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種體驗叫暴爽。
拉動你玩遊戲的,就是微小的愉悅感,和繃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滿足的爽感。加在一起,這種确定性的滿足就會成瘾。
如果預期沒有被滿足。或者滿足被剝奪,就是不爽。
生氣、煩躁、厭倦、悲傷、煩惱、茫然都是不爽。
滿足、愉悅和不爽。滿足是本質,愉悅和不爽是情緒的表達,這是兩種情緒的基本向度。
這是為什麼在同一個點上,有人愉悅,有人不爽。你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天分所在。
持續的滿足和愉悅,才能支撐一個人持續投入一萬小時。
你吸收誰的營養,你就變成誰。
你靠什麼滿足你,你就會成為他的樣子。
什麼東西持續滿足你,什麼東西讓你永遠不爽,這就是你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