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挺好》終于迎來了“都挺好”的大團圓結局。

可是觀衆并不買賬,拒絕“大團圓”結局的網友數量,遠遠超過了,支持中國式團圓結尾的網友。

從小受盡欺淩,長大後還要不斷為所謂的家人投入金錢、時間,仁至義盡的蘇明玉,還被二哥明成毆打緻傷進了醫院。

...

爸爸的眼淚和哥哥的忏悔,這些與她的遭遇相比,無足輕重,倉促而可笑,但編劇竟然讓她選擇原諒。她那句“有家真好”的蓋棺定論,甚是紮心。

...

這晴天霹靂般的“原諒”,真叫我看得滿心拒絕!!!直接讓我扼腕歎息到失眠。

輾轉反側半宿,我竟然原諒了蘇明玉的原諒。

這份所謂的原諒,是成年人的成熟選擇,是一種自我救贖。

...

第一層自我救贖:我離開了

“家庭結構”中的一條真理:倘若一個家庭是不幸的,那麼,其實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員都是構成這一不幸的元兇。

...

明玉的原生家庭不幸,不隻源于重男輕女到極緻的媽媽;窩囊逃避到極緻的爸爸;虛榮孤傲到極緻的大哥;自私蠻橫到極緻的二哥。

甚至連她自己也是這個糟糕的原生家庭的聯合創作者。

剛開始明玉是順從的,或者隻是輕微的抗拒。忍氣吞聲,将自己放在了“灰姑娘”的人設中。這種隐忍與“懂事”隻能是讓自己被欺負得更狠,每一次抗争都遭遇失敗,每次想從家庭中獲得,反而失去得更多。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明玉長大成人獨立之後,她得知母親為了二哥訂婚而賣了一套房,跑回家去和蘇母大吵一架,從此與原生家庭決裂,離家出走,一直沒有和蘇家有任何聯系。

最終在一個極端的矛盾點上,明玉找到了正确的自我救贖的方式,那就是轉身離開。

是的,隻要你足夠強大,你可以逃離讓你難過的生活和讓你心痛的人。

...

第二層自我救贖:我放下了

随着時間的流逝,那些身體上的傷口會逐漸愈合,那些回憶中的傷痛會逐漸淡忘。時間似乎可以療愈一切,撫平一切矛盾,可以讓人學着放下。

...

可是那些放不下的,會持續地影響着我們的心理和外在的表現。形成一種過度反應。

成年後的明玉和父親、大哥、二哥的矛盾隔閡,打鬧母親的葬禮,這些都是“放不下”的表現。

去為難那些傷害我的人,讓他們比我更難受;

去疏遠那些我不喜歡的人,老死不相往來;

去折磨那些我恨的人,他們越慘我越開心......

做到這一切之後呢,夜深人靜面對空蕩蕩的房間,孤獨襲來,她發現自己越是往回撈取,品嘗因為報複而産生的快感,内心卻反而被越掏越空。

...

因為這一切都是對舊日傷痕的複刻與回味,是一種對傷害的過度反應。

明玉的第二層自我救贖,就是面對父親和哥哥的道歉時,選擇原諒。

我不恨你們了,我原諒你們了,我放下仇恨了,也放過自己了。

是的,當你足夠強大,你可以放下那些過不去的一切,但這種“放下”比“拿起”,要更加用力。

...

第三層自我救贖:我能合理地解釋了

...

當受疾病影響而失憶的蘇大強,唯獨不忘給明玉買那本,十多年前沒買成的習題集的時候,明玉終于看到了,多年來父親心中對女兒深深的愧疚。

她終于意識到,自己雖然被虧待甚至是被虐待,但她仍然是被愛着的。雖然可能真的愛得太過不明顯,以至于從未察覺到,父親藏着掖着的這份父愛。

遇到這種情況,蘇明玉沒有“杠精”附體,責怪父親為什麼沒有把屬于她的這份愛,早點給她?為什麼哥哥這份道歉會姗姗來遲?為什麼母親沒有給自己道歉就去世了?為什麼家人還是虧欠自己那麼多那麼多???

生了我,卻不好好養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

明玉選擇以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解釋了這一切。甚至與想象中的小時後“偶遇”,自己編織出一段,母親愛着幼小的自己的情節。

比起堕入深不見底的仇恨的深淵,永遠在意着那份自己不曾得到的親情。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去合理地解釋這一切呢?

雖然明玉的媽媽沒有機會親自告訴她了,可是她也曾獲得過媽媽的愛;雖然明玉的爸爸即将失智甚至去世,可是她已經知道了父愛一直都在那裡。即便這一切不那麼真實,可是在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時,與其耿耿于懷,不如選擇一個讓自己更舒服,更合理化的解釋。

是的,當你足夠強大,你可以去美化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實,讓掙紮的内心得以自洽。

...

抓住生命中的那一絲甜

...

《奇葩說》有一集柏邦妮說:“心裡很苦的人,需要多少的甜才能填滿啊。”

馬東回了一句:“心裡很苦的人,隻要一絲甜就能填滿。”

蘇明玉突然而至的佛系與原諒,也許正是為了抓住這一絲甜。

一個心中一直缺愛的人,一個小時候沒有得到的,象征父愛和親情的習題冊,當然能将這渴望愛的内心填滿。

...

難道非要讓蘇明玉,懷着對家人的仇恨,對家庭的失望,與父母兄弟永遠反目,最後孤老終生?

這是口口聲聲心疼着明玉的網友們,希望看到的結局嗎?

與原生家庭“和解”的方式有很多,除了發自内心的原諒。離開、放下、合理地解釋,這一切都是在自我救贖。

一個成年人一旦能自力更生,離開生長的原生家庭,他最應該去着手打造的是自己的新一代原生家庭。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35歲以後,自己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而且,當一個人成家立業,組建新的家庭,自己也将成為孩子的原生家庭。持續流連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之痛,對于自己對于孩子,都不再具備任何意義。

更重要的是,曾經的原生家庭之錯,不再犯,家庭中優良的傳統,要繼承。

要相信,很多事情都會過去,那些傷口都會痊愈,而且世界上一定有人在愛着你。

你來這人間一趟,要看看太陽,不必總把陰影,留在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