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著名導演羅伯·萊納,因1984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搖滾萬歲》成名,他于近年執導的《當我們崛起時》豆瓣評分9.2,《傲骨之戰》第二季豆瓣評分則高達9.4。而早在2010年拍攝的《怦然心動》,豆瓣評分9.1,表現同樣不俗,也是羅伯·萊納非常有名的作品之一。

豆瓣評分9.1
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溫馨的故事。朱莉從七歲第一次見布萊斯的第一眼,就對他怦然心動。而從小受父母影響甚深的布萊斯卻非常厭惡熱情善良的朱莉。直到長大後,布萊斯的一次次逃避,一次次傷害,讓朱莉痛苦不已。在父母的愛和引導下,朱莉清醒理智地對自己的感情做出了正确的判斷,決定放棄布萊斯。
而在此期間,布萊斯經過外公的多次點撥,得以擺脫父親對自己的負面影響,反思自己的行為,勇敢面對自己的懦弱,最終挽回了朱莉。這部劇于十年前上映,劇情簡單輕松,但十年後的現在,仍然深受喜愛。電影中的經典台詞,更是廣為流傳。可見自有它獨特的魅力。影片雖然以愛情為主線,内容卻廣泛涉及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弱勢群體、鄰裡關系、夢想與現實,甚至環境問題。這也是該片經久不衰,引發關注點各不相同的網友産生共鳴的原因之一。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從家庭教育這個方面,來談談影片中的三類父母——布萊斯的父母、朱莉的父母、布萊斯的外公,他們的教育方式的差别和對孩子的影響。

布萊斯初見朱莉
01布萊斯的父母:強權制造的影響力,隻會漸漸衰減
影片一開始,父親對布萊斯的影響力巨大,這在兩個小主人公的第一次見面中就顯露了出來。布萊斯的父親很明顯地表現出了對小鄰居的厭惡,他粗暴地阻止了朱莉的幫忙,并指示布萊斯逃離朱莉。布萊斯隻要父親的一個眼神,就心領神會,立刻執行。
布萊斯的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果真如此巨大嗎?随着故事的推進,布萊斯的姐姐對父親強權的反抗日益激烈,直至因為觀點不同而導緻暴力沖突。而布萊斯在兩家人的聚餐後,甚至反思,他的父親是不是一個懦夫。
前後巨大的反差令人訝異,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布萊斯在影片開始時的内心獨白。搬家對于他來說,是結束了“5年人際逃避、社會不适的生涯”。才7歲的布萊斯,其實早就用這句話直接宣告了父母教育的失敗。
這是因為什麼呢?朱莉一語道破。布萊斯的父親雖然表面風光,卻沒有一顆強大的心,那裡裝着一些“腐爛了的東西”。這些東西,是自高自大、對别人妄加猜測,是不懂尊重,是強權。
正是父親的不友善、不懂尊重的潛移默化,使得布萊斯成長為一個不懂與人相處,逃避人際關系的孩子。在此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布萊斯一直逃避面對,緻使誤會一次次升級。
而在布萊斯姐姐那裡,父親的強權表現得特别明顯。他對姐姐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對我這樣說話”。但他自己卻可以對女兒的朋友一次次輕視甚至侮辱,對女兒的正常社交一次次橫加指責,女兒的憤怒反駁甚至招來了他的一記耳光。
《原生家庭》中有這樣一句話:做父母的,應該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給他們的身體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锢他們的心靈,因為他們的心靈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達不到的明天。
布萊斯的父親也曾有過夢想,當貝克家被他百般诋毀的兩個男孩大度地邀請他參加樂隊演奏時,他怅然若失。但他對女兒參加唱片錄制卻異常反感。他妄圖用強權管教女兒,得到的卻是女兒頭也不回的背影。
這樣的父親,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父母容易有這樣的錯誤認知:孩子是我們的私有财産,他們要走什麼樣的路,交什麼樣的朋友,學什麼樣的專業,甚至穿什麼樣的衣服,我們說了算。
别忘了,這是一個平等、自由的時代,民主的理念深入人心,包括孩子,他們像小蝸牛,伸展着柔軟的觸角,靈敏地捕捉到了這樣的信息。聰明的他們意識到,他們應該和大人們一樣,享受平等和民主。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提出過一個概念,叫“權力之争”,不公平的待遇,導緻沖突,沖突最終導緻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争。這是孩子在尋求歸屬感時的錯誤目标,也是親子關系破裂的源頭。

無花果樹圖
02朱莉的父母:用愛、尊重和鼓勵陪伴孩子的成長
與布萊斯父母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的是。朱莉的父母最大限度地給了孩子愛和尊重。這是他們家庭教育的基調。
無花果樹事件中,爸爸沒有因為朱莉的無理取鬧而惱火,而是把她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勸她下樹。為了安慰傷心的朱莉,爸爸憑着記憶,畫了一幅一模一樣的無花果樹,保護女兒的“奇妙感受來源”。
察覺到女兒對布萊斯的癡迷,爸爸非常擔心,但他沒有幹涉孩子的私事,而是借講畫的結構,告訴朱莉細節與整體的關系,終于讓朱莉領悟到,不能因一個細節癡迷一個人,而不看他的本質。
我們可以看到,朱莉熱情、善良、理智,成長迅速,兩個哥哥獨立、優秀、包容。貝克家的三個孩子之所以如此完美,這一切得益于貝克夫婦無條件的愛、尊重、信任和以身作則的力量。
無論是耐心陪朱莉孵化小雞、理解兩個兒子推遲上學的決定、對朱莉的叔叔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還是争吵過後及時和女兒道歉、解釋,争取女兒的諒解。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如春風化雨,滋潤了孩子們的心靈,給了他們強大的力量,陪伴他們面對每一次挑戰。
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過,父母在做什麼,比他們說了什麼更重要。
《原生家庭》一書中,對此也有解釋:孩子對語言信息以及非語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綿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選擇的全盤吸收。他們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并且模仿父母的行為。他們接觸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參照标準,于是在家中獲取的關于自身及他人的信息便被孩子當作普世真理,深深銘刻于心。
父母很多時候,不是決策者,而是引導者,而孩子是父母的跟随者。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無法替他們解決所有問題,也無法教會他們面對一切問題的技能。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我們可以影響他們的人生階段,比如童年時期,做他們最好的模仿對象,給他們無條件的愛、尊重、信任,随時鼓勵他們做出符合正常情況需要的行為。
經過積累,我們的正确引導會潛移默化,内化為他們自己的力量。

斯人若彩虹
03 布萊斯的外公:懂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禮物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這段經典台詞是布萊斯的外公對朱莉的評價。他真的懂得朱莉的美好。而我認為,布萊斯的外公,也是整個影片中一道絢麗的彩虹。
布萊斯的母親,在布萊斯的外公搬過來之前,有時候也會說一些不經考證的話,比如可憐朱莉的媽媽,嫁給了一個空想家之類。在布萊斯外公的提醒下,她下決心改變,不顧丈夫的反對,舉辦正式宴會邀請貝克一家,努力修複鄰裡關系。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責任感的缺位、對死亡的恐懼、争寵、“内在的小孩”的投射、補償心理、傳宗接代的沖動六大原因使得隔代撫養容易發生溺愛的情況。
而布萊斯的外公身上,卻沒有這樣的情況。受父親影響非常深的布萊斯,一開始非常自私、怯懦,看的我一度恨得牙根癢癢。這個小男孩如果這樣下去,就要成為和他父親一樣的人了。是外公和他的兩次談話,徹底改變了他。
無論是嚴厲地批評外孫的不講誠信,還是和他敞開心扉,諄諄教誨,外公像一盞迷霧裡的燈,照亮了暗淡的布萊斯,挽救了他美好的愛情。
外公包容的态度也令我非常感動。他非常不喜歡布萊斯的爸爸,但在布萊斯懷疑自己的爸爸時,外公卻警告他,不能為沒有發生的事情去埋怨别人。
布拉夫曼在《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一書中說,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隻想着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
懂得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最高造詣,也是父母需要在愛、尊重、信任的基礎上,時時修煉的一門功夫。
懂得别人,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修煉的一門上乘武功。
電影中,無花果樹這個形象一直若隐若現,它是朱莉奇妙感覺的來源,促進了朱莉和布萊斯關系的轉折。最後,布萊斯用親手栽種的無花果樹,赢得了朱莉的原諒。這棵樹随着他們關系的破裂而死亡,随着他們的相互理解而重生,就像愛這種奇妙的感覺,因缺少真誠而消逝,又因真誠而重新生根發芽。小小的無花果樹在陽光下輕輕搖曳枝葉,兩個孩子的手在樹下握在了一起。此時,他們也才真正懂得了對方。

種下無花果樹
結語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戀愛是親子關系的複制,如果童年幸福,我們更可能複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更可能複制痛苦。”
影片中,布萊斯的種種令人生厭的做法,源頭在他傲慢自大、不懂尊重的父親。而朱莉的善良真誠,當然是她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
整部電影,似乎說的是一對可愛的小情侶,如何尋找真愛的故事,但細品其内涵,卻能咂摸出更多的人生滋味。如何去愛孩子,怎樣引導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影片裡的父母們給我們很多啟迪。
教育是個漫長的大工程,唯一的捷徑,就是讓自己先成為朱莉的父母、布萊斯的外公那樣的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教會他們愛和真誠。
唯有愛和真誠,讓人生永遠不失其美好的基調,永葆彩虹般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