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問世以來都是極受推崇的,經常被很多藝術家改編。影視作品改編的,我比較喜歡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主演的這一版。
這篇文章是好幾年前在學校寫的一篇作業,宅在家中整理資料時翻出來的,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下。


淺談《傲慢與偏見》中的禮儀與愛情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許多文學作品都以此為主題展開叙述。簡·奧斯丁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也不例外。這部作品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态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态人情。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完成于19世紀40年代。《傲慢與偏見》裡的故事正是發生在這一社會變革中的時期。這一時期由于生産力的極大提高而導緻了人們思想上的逐漸變化,這一變化體現在這一時期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生活中的禮儀,包括愛情。
在《傲慢與偏見》這部影片中,很顯然是以伊麗莎白的愛情為主線,以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感情矛盾來推動故事的發展。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兩個家庭之間的事,愛情的前提是兩個人情投意合,彼此了解信任對方。《傲慢與偏見》所展現的禮儀是無處不在,處處都對人們生活以限制。在影片中展現了這樣一種禮儀,即兩戶素不相識的體面人家若想認識,必須由認識其雙方的第三方進行介紹,或是由其中一家的男主人去另一家拜訪,這樣才算認識了。而雙方的女眷才可以與對方家中的成員往來。若不通過這樣的過程,私自去結交,那一定會被對方嘲笑,被社會輿論認為是不合禮儀的。這一禮節,我們從班納特太太責怪丈夫不去拜訪賓利先生可以得知,因為班納特先生若不去拜訪,而又沒有第三方主動為她們介紹,那麼,五個女兒便無法與賓利先生結識,更别說有追求或被追求的機會了。由此得知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與禮儀是密不可分的,因為禮儀是兩人認識的關鍵,是兩人産生愛情的關鍵。








在那一時期的英國,最能體現一個人知書達理的地方就是舞會,同時舞會也為青年人結交朋友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光是舞會在影片中都安排了兩次,影片一開始就着力刻畫了一場班納特一家參加舞會為女兒們與賓利和達西先生認識創造機會。這一做法既合當時的禮儀也很自然的讓伊麗莎白姐妹與達西賓利結識。第二次是伊麗莎白姐妹與達西等認識後的一場。這兩場舞會都體現了當時的禮儀社交。從後來的發展看,這一做法是相當奏效的,也相當令人滿意的,簡和賓利先生走到了一起,伊麗莎白和達西走到了一起,這使得班納特太太非常興奮。這一過程很好的體現了禮儀之于愛情的關系。




影片中不論何人有失禮的地方,都會遭到他人的指責。影片中最失禮的莫過于班納特太太和柯林斯先生。班納特太太是粗鄙的無禮,其一,她喜歡不合時宜地炫耀,在女兒婚事還沒一撇時,就得意洋洋地到處放話,結果惹人恥笑,也很自然地引起了達西的強烈反感。其二,麗迪亞發生私奔醜聞後還能到處宣揚這樁“得意”的婚姻。班納特太太常常驢唇不對馬嘴地在别人談話時接茬,說得不倫不類,讓在場的女兒羞得無地自容。這種愚蠢,使得班納特太太常常在人前失禮而不自知。柯林斯先生是可笑的無禮,最明顯的是兩次,一是,他向伊麗莎白求婚。他求婚時的表白實在可笑,簡直是在像念聖經中的祈禱詞一樣。而伊麗莎白已明确的拒絕了他但他還說“我要自我貼金的認為,你的拒絕是自然的矜持。”“我的認為你是掉我胃口來增加我的愛。”二是他在舞會上在無人引見的情況下自己主動拍達西馬屁,而使得達西妹妹認為他很無禮。而即使是很有錢的貴族達西有失禮的地方也會遭人的指責。他一開始給人的感覺是很傲慢,很無禮的,以緻使伊麗莎白說“你的傲慢自大以及對他人感情的鄙視,讓我認為世上隻剩下你一個我也不會嫁給你。”


工業革命的發展導緻資産階級的壯大以及人們思想上的解放。正是由于有這一種變化伊麗莎白才有可能與相愛的達西走到一起。首先他們之間有一定的階級距離,這一點從二人的生活環境可以看出,從達西姨媽半夜來到伊麗莎白家和她一探虛實可以得知;其次,若不是人們思想上的解放,達西和伊麗莎白自己也不肯能沖破思想上的桎梏;第三,這一時期人們已用金錢的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在影片的一開始伊麗莎白一家得知賓利先生一年有五千磅而高興不已,麗迪亞事件用錢擺平。這些可以看出當時資産階級的壯大而影響到人們的思想。從而使得達西與伊麗莎白的愛情成為可能。
《傲慢與偏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十八、十九世紀英國上流社會生活狀态的反映,繁文缛節的禮儀在養成英國人紳士風度的同時也限制了人們之間的正常交往,男女之愛情的發展。片中禮儀與愛情的關系還值得進一步探究。
對公衆号有更好的建議意見,交流攝影旅遊寫作新媒體等可以加我微信啊
進旅遊/粉絲交流群也歡迎加我微信啊
微信:nksjphoto
溫馨提示:請備注添加理由,否則不予通過
在微信公衆号:鳥看世界 ID:nksjwp
後台回複 影評
即可查看更多經典電影原創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