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裡用瑣事遊離表達漂移不定的少女心境,讓我想起了之前看過國内的《過春天》《嘉年華》《狗十三》都是着重描寫人物狀态的影片。
《蜂鳥》抛棄了緊湊叙事結構和複雜的戲劇沖突,跟《狗十三》《嘉年華》等類似,一個鏡頭能長時間定格在一幅場景上,但人類的悲歡大部分時并不相通,觀衆們并不想長時間費腦去體會人物心裡在想什麼,可惜整部都充斥着這種場景。故事裡少女所經曆的事情和我現實生活中經曆有一些些相似,但這也是大部分人的生活,電影聚焦下的一些家庭瑣事并不能足夠引起觀衆的共鳴。隻有結束前半小時那整部影片唯一一場爆發才驚醒了昏昏欲睡的我。
相比起來《狗十三》《過春天》同樣也是平淡的叙事結構,也強調刻畫人物心裡狀态,但戲劇沖突感比《蜂鳥》強了不止一萬倍。說個題外話,網上評價影片是青春片的又一新标杆和《狗十三》《過春天》齊名,而且影片導演金寶拉在18年的韓國百想藝術大賞上打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導演奉俊昊拿到最佳導演,開始是沖着這個名頭去看的,可惜整部看下來記憶裡什麼都沒留下,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