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諸神的恩寵
2019年年初,第91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桂冠,被名不見經傳的演員拉米·馬雷克摘得。馬雷克憑什麼能獲得小金人呢?其實,他這次能獲獎,除了演技精湛外,還得益于他所扮演的角色本身。
在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裡,馬雷克扮演英國皇後樂隊主唱、搖滾巨星弗萊迪·摩克瑞。這個角色自帶名人效應,為馬雷克加分不少。而這部電影,也讓昔日的搖滾巨星弗萊迪,時隔半個世紀後,再次走進大衆視野。

01搖滾巨星:隻要活得精彩,我不在乎活多久
皇後樂隊是世界著名的搖滾樂隊之一,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紅極一時,主唱弗萊迪·摩克瑞被譽為“英國第一位亞裔搖滾巨星”。
弗萊迪不僅是一名傑出的歌手,更是一名了不起的音樂家。皇後樂隊的名曲《波希米亞狂想曲》《我們是冠軍》等,均出自于他之手。樂隊也正是由于他的加盟,才一步步走向輝煌。
1985年的“Live Aid”演唱會,是弗萊迪一生中的最高光時刻。舞台上,他梳着大背頭,穿着白背心,手持麥克風,面對台下72000名觀衆,演唱了經典名曲《我們是冠軍》。在他的帶領下,台下歌迷集體大合唱,歌唱聲響徹雲霄,無比震撼。
弗萊迪曾說:“隻要活得精彩,我不在乎活多久。”不料,一語成谶,就在弗萊迪事業最輝煌的時期,他卻感染上了艾滋病。1991年,年僅45歲的弗萊迪因艾滋病去世,他的傳奇人生也因此畫上了句号。
弗萊迪去世後,英國權威媒體《每日電訊報》稱,“弗萊迪·摩克瑞度過了盛大、前衛、多姿多彩的一生。”
舞台上的弗萊迪光芒萬丈,舞台下的弗萊迪卻是另一番模樣。電影裡,有兩個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片段一: 一天夜裡,孤獨的弗萊迪給住在對面别墅的瑪麗打電話,兩人一邊隔着窗戶對望,一邊開燈關燈,就像是隔空對暗号。
不久,當瑪麗搬走後,弗萊迪又來到那個房間,望着對面漆黑的窗戶,黯然神傷。
片段二,瑪麗冒雨趕到弗萊迪家中,當她要走時,弗萊迪追了出來。雨夜中,兩人說出各自的心裡話。當瑪麗乘坐的士遠去後,弗萊迪站在雨中,淚流面目。
這時的弗萊迪,不再是那個萬人矚目的搖滾巨星,而是一個敏感、脆弱、無助的孩子。在舞台上和舞台下,弗萊迪判若兩人。

02雙重反差,源自于對自我身份的不認同
在弗萊迪身上,存在着雙重反差。第一重反差是,舞台上霸氣風騷,生活中羞澀内向。第二重反差是,外形健碩有力,男性荷爾蒙爆表,卻不愛美女愛帥哥。
這種雙重反差,源于他對自我身份的不認同。而這種不認同,又與他早年的經曆有關。
弗萊迪的前半生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他生于坦桑尼亞桑給巴爾,成長于印度,後來,又跟父母定居英國;這種漂泊動蕩的生活,讓他從小就很沒有安全感;
名字是一個人和他的家族的聯結象征,也是一個人是對原生家庭的認同。成年後,弗萊迪将自己的名字從法魯克改為弗萊迪。改名字這個舉動,背後蘊含着他對自己家族的不認同;
弗萊迪全家都信仰襖教,這是一種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亞的宗教。而弗萊迪卻對信襖教不屑一顧。在這個家庭裡,他猶如異類。
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家庭裡,弗萊迪都找不到歸屬感,這也讓他對自我身份産生了不認同。
從心理學角度看,對身份的認同,實質上是對自我的認同。你認同了什麼,你就是什麼。認同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機制,衡量一個人是否自我認同,隻要請他回答三個問題就夠了:“我是誰?我從何而來? 我要到哪兒去?”
一個人早期能否自我認同,主要看父母是否認同他。當父母無條件地愛嬰兒時,嬰兒便會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他長大後才會變得自信堅強,能抵禦外界的侮辱和嘲諷。因為他的内在自我很穩定、很強大。但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能得到父母足夠的愛,他長大就會很不自信,也沒有自我價值感。
回到電影中。對家人來說,弗萊迪是個異類。音樂對弗萊迪來說是一種自我救贖。唯有創作和歌唱時,他才是會自信,因為音樂能讓他超越現實,忘記痛苦。通過寫歌和唱歌,弗萊迪實現了自我認同。

03長期自我疏離,約等于慢性自殺
1985年,在溫布利體育場舉行的 “Live Aid”演唱會,是弗萊迪最光彩奪目的時刻。全球約15億人通過電視轉播觀看了他的演出。
然而,世俗的成功并沒有給弗萊迪帶來真正的快樂,他的私生活越來越混亂,每晚都換不同的性伴侶,其濫交的程度讓人咋舌。
露易絲·海說:“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表明,人們貪食、抽煙、酗酒,并以其他形式逃避現實,以掩蓋焦慮、抑郁、憤怒或不足的感覺,并逃避他們無法處理的責任。”
弗萊迪選擇用淫亂的方式麻痹自己,是因為他看透了生命的虛無,不願面對命運的殘酷。他曾說:”愛是很難成功的事,也是最容易讓人失望的事。”
弗萊迪的痛苦,源自于他對真實自我的不認同。與真實的自己相比,他更喜歡舞台上那個動作誇張、性感撩人、揮汗如雨的自己。舞台上的弗萊迪,才是他真正想活成的模樣。
弗萊迪的這種表現,其實是一種自我疏離。什麼是自我疏離?自我疏離也叫自我失和,指的是一個人從内心深處不接納自己的心理狀态。
自我心理學認為,人格的形成會受到社會、文化、人際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在自我形成的過程中,人的内心會産生許多沖突。這些沖突如果一直無法化解,人就會産生自我疏離。
弗萊迪成名後,無論事業多麼輝煌,都無法填補他内心巨大的虛無感。而這種虛無感的來源,正是自我疏離。
自我疏離的人,無法看到、或者不願看到真實的自己。因而,也就不可能活出真實的自己。

04想活出真實的自己,就必須學會與自我和解
在心理學上,自我分“真實自我”和“虛假自我”兩種。其中,虛假自我是從人格陰影理論中,衍生出來的概念。
每個人都有人格陰影,比如自私、嫉妒、貪婪等。當一個人刻意回避自己的人格陰影時,他的真實自我和虛假自我将産生沖突。當沖突發展到極緻時,這個人将崩潰。
溫尼科特說,當一個人内心極度不安全時,就會分裂出一個虛假自我。而當一個人努力取悅他人時,就是在隐藏并否認真實自我。這時,虛假自我就會對真實自我構成嚴重的威脅。
弗萊迪成名後,成為萬衆矚目的焦點,令無數粉絲瘋狂。然而,粉絲們可能不知道,此時的弗萊迪内心隻剩孤獨和絕望。為了逃避真實的自我,他酗酒、吸毒、濫交,與樂隊其他成員決裂。最終,這種生活也将他推向萬劫不複的境地。
弗萊迪用一生時間與自己和解,最終都未能如願。這是他的人生悲劇。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怎樣才能與自我和解,并做回真實的自己呢?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想要和自我和解,并最終接納自我,必須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看到并接受自己的陰暗面。人們往往是由于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陰暗面,所以才不願意接納自我。
第二,允許自己不完美。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隻有看清這一點,才能坦然地面對自己。
第三,勇敢地接納真實的自己,并且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聖嚴法師說,當面對逆境時,要學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可見,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的确,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怎樣看待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事。而人隻有認識自己,才能解放自己。有一天,當真實自我和虛假自我握手言和的那一刻,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