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貓小姐
電影散場,懷着陰郁的心情走出影院,久久難以平複。易烊千玺演得真好,周冬雨演得真好,曾國祥導得真好。一部《少年的你》騙了我們多少眼淚,讓我們沉浸在一場悲劇裡,無奈,痛惜,沉思。
如果說《悲傷逆流成河》表達的是反對欺淩,《少年的你》則更深一步,探讨的是校園欺淩背後的複雜因素。這并不是簡單一句“反霸淩”口号能夠解決的,而具體怎麼做,這大概是導演留給我們思考的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講述的是好學生陳念(周冬雨飾)因為幫被欺負自殺的同學蓋衣服,被警察詢問,淪為欺淩的對象。期間陳念在路邊救了被打的混混小北(易烊千玺飾),作為報答小北答應保護陳念,兩個備受傷害的青年在陰溝裡相互陪伴,扶持。一日小北去網吧,被當成強奸嫌疑人帶去警局,陳念失去保護被同學欺負,淩辱,最後錯手殺了人。
一場霸淩,一場悲劇,有人失去生命,有人賠掉未來,沒有誰是赢家。看完電影發現,每個青年都是可憐人,他們變成這般模樣,都有家庭因素在,然而家庭的教育缺失,正是如今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影片借着黃覺的口,說出了這個複雜的問題,他說,校園霸淩是很複雜的問題,找學校,學校推脫找老師,老師又讓找家長,最後找到家長,人家說,他在外打工,一年才回家一次,根本管不了小孩。
家長為了賺錢背井離鄉,孩子因為疏于管教而做壞事,最後一個不教之錯造成幾個家庭的悲劇。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切因果由緣,有因必有果
電影裡的每個學生都有原生問題,陳念是,小北是,魏萊是,就連那兩個打人的跟班也是。
陳念的媽媽倒賣劣質面膜,家裡常常被陌生人追債。所以陳念從小學會了忍耐,遇事躲避,也學會自立更生,不給媽媽添麻煩,她的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學,過上光明的生活。
警察詢問同學的死因時,她明知道是被人欺淩,因為怕惹麻煩而三緘其口。幾次被魏萊等人欺負也是選擇忍讓,是小北的出現讓她學會了反抗。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小北,從小就是事實孤兒,爸爸抛下他們走了,媽媽帶着他艱難的生活。後來媽媽跟了一個男人,那男的嫌棄他這個拖油瓶,也抛棄了他們。媽媽把氣都撒在他身上,給他買了肉包子,卻邊哭邊打他,最後媽媽也走了。
他小小年紀失去家庭,啥都不會隻能做混混。沒人關心他,也沒人讓他讀書,在殘酷的生活中,他學會了打架,用拳頭下活下來。遇到被人欺負的陳念,他說,被打沒關系,重要的是他會再打回去。

圖片發自簡書App
魏萊家境優渥,長相甜美,典型的精英子女,卻因為父母的驕縱,讓她在外為所欲為。當知道同學因為魏萊的欺淩而自殺,她媽的反應是,對方心理素質差。她的父親則因為她考試不好,一年沒和她說話。
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下,她的價值觀畸形,冷血無情,驕傲霸道,眼裡隻有利益,沒有人情。所以她欺負完一個又一個,手段越來越惡劣,沒有半點羞愧懊悔。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還有兩個跟班,一個父親在家總是打她,于是她在外面也用暴力對待别人。另一個則是害怕被欺負,在魏萊身後充當她的打手。
正如李銀河老師的影評寫的,這些學生會成長成那樣的人,做那樣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每個人都不是天生的惡魔,他們是在成長中變成惡魔的,當中父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他們卻放任自己的失職,緻使子女去傷害别人。
《一個母親的複仇》有一句台詞,我教了我的女兒二十多年,讓她知道怎麼保護自己,而你卻連一秒都沒教過你的兒子,不要傷害他人。
這句話大概也說出了許多被欺淩人的心聲,父母的失教,教出了壞孩子,結果卻要他們來承擔,何其的不公。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施害者雲淡風輕,受害者一世陰影
如果沒有陳念失手那一推,魏萊應該會考個不錯的學校,過上美好的大學生活,之後會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遇上一個門當戶對的人,從此過上結婚生子的幸福生活。
未來她不會記得高中被她霸淩自殺的胡小蝶,也不會記得自己是如何欺負陳念的。
她的腦海中隻會留下美好的回憶,因為對施暴者來說,打别人隻是學生時期的惡作劇,無關痛癢的小事,但對于受害者,那是一生的陰影。
《和陌生人說話》有一集采訪校園暴力的受害者王晶晶,她講述了自己長達十年被欺淩的事情,還将其中一名霸淩者送進監獄。事情一經曝光,在網上迅速發酵,當年的一些參與者紛紛發去道歉。
其中一個人寫了篇所謂的道歉文,先是不痛不癢的道個歉,表示她當時隻是打了一巴掌,沒有做其他過分的事情。而寫這篇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她把網上的帖子删掉。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可見這些施暴者根本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對别人能造成多大的傷害,他們依舊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毫無罪惡感,甚至覺得對方小氣矯情。相反的受害者在他們的欺淩下,多數都會抑郁成疾,自卑自閉,敏感而脆弱,嚴重的會走向自殺的道路。
2018年1月18日,廣西北海合浦縣某中學初一三班的女生陳琪琪,從學校的綜合樓上跳下,逝去生命。
跳樓前,她曾多次遭受到同學的欺淩,被多名同學堵在校門口。翻開她的課本,上面寫滿了“你替她們背黑鍋,被她們侮辱,被打,被罵。”等字眼。
這個年紀輕輕甚至還未成年,沒談戀愛沒踏進社會的小女孩,因為受不了别人的傷害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悲劇還有很多,絕大部分都發生在被霸淩者身上。
這是自殺的情況,有的是被活活打死。電影裡黃覺舉了這麼一個案例,某學校的五名學生,欺淩毆打一名同學,居然活生生把他給打死了。審訊他們的時候,他們說,不知道人是可以這樣被打死的。
打人時他們不知輕重,出了事故他們終于學會了,有些傷害原來能緻人死亡,他們擁有大把時間能夠後悔。但别人呢,再也感受不到陽光照在身上的溫暖,他的家庭将永遠沉浸在無法愈合的悲痛中。
到了這種境況,一句“對不起”又能做什麼。

圖片發自簡書App
告訴大人有用嗎
雖然我們從不提倡以暴制暴,教孩子有事找大人,但是對于校園暴力,不得不承認,隻有打回去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陳念被同學欺負,她告訴警察,也告知老師,最後學校做了一個簡單粗暴的退學處分,這個結果并不能擊退魏萊的做惡之心,反而激起了他們的報複情緒。
陳念找來混混小北保護自己,小北解決的方法很簡單,上門一通威脅,魏萊就害怕了,不敢再找陳念的麻煩,轉而欺負起了自己的小跟班。
對于這些施害者,唯有讓他們害怕,才會有所收斂,否則他們将肆無忌憚的欺負下去。

圖片發自簡書App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停放在不同的地方。一輛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另一輛則停放一個星期也沒事。辛巴杜又把這輛車的玻璃敲破,幾小時後,這輛車就不見了。
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破窗效應”,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這說明了為何被欺負的人一味容忍,欺負他們的現象隻會越來越嚴重。隻有讓施害者嘗到懲戒的滋味,他們才懂得收斂。
可是現實中,各方對校園暴力的懲戒力度根本不足以讓人懼怕,所以弱者隻能自己想辦法,或者忍耐,或者打回去。
電影裡劉警官看到了被剃掉頭發的陳念,問她,為什麼不打電話給他。陳念說,我報過警的。後面她沒說的是,有用嗎,她們還是繼續欺負她。
好在情況已經在慢慢轉好,已有法院開始重視校園暴力問題,對施暴者嚴懲不貸。
北京法院就一起校園暴力事件進行審判,五名女生在校内無故毆打、辱罵兩名同學,其中一人精神抑郁。法官認為雖是未成年人,但随意毆打他人緻傷,已構成尋釁滋事罪,依法應予懲處。五名犯罪時未滿十八歲的被告人分别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或有期徒刑十一個月。
世界在慢慢變好,好的電影能夠改變世界,就像韓國因為一部《熔爐》頒布了《熔爐法》,我們也因為一部電影,注意到了青少年令人揪心的生存狀态,通過各方的努力改善他們的成長環境。
就像電影的結尾,他們走在陽光下,慢慢保護小女孩走回家。
這是導演的期盼,也是我們的期盼。
-END-
圖片來源于網上
版權聲明: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