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沐陽

“誰會願意為别人承擔殺人罪和強奸罪呢。”“你,我不會,但他們是少年。”
2019年内地一部關于青春校園的電影,這一次同樣是高三,同樣在高考前,但劇情不再狗血,主角不再癡傻戀愛,而是聚焦于一個敏感的問題——校園欺淩。
大多數人經曆的都是正常而且普通的生活,社會上如此,校園裡也如此,可在每個人的學生生涯裡,恐怕也都對校園欺淩有所察覺,有所耳聞。那時年少,我們熱血,就像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所說,那時候好像一直是夏天,我們隻記得陽光的照射及青春荷爾蒙的氣息。回首往事時,清晰的記憶不在,呈現出來的隻有片段與模糊的感覺。
可那時我們是少年,因為懵懂,所以無畏,所以有對抗世界的勇氣。越落後的地方,校園裡拉幫結派的現象越嚴重,在大城市裡,我很少聽過有學生放學打群架的事情,可在縣城或者向村裡,這是經常會上演的情景。城市裡的學生不僅有更好的教育資源,也有着更好的素質教育,當然再加上每天的補習班,也就沒有閑逛的時候了。但在縣城和農村,放學後的學生們就不一樣了,在街上在田地裡奔跑,很少會有家長管束。
很多時候,從小學就是如此,好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每一年,每一屆都會出現新的幫派,都會出現新的受害者。沒有人能打破這樣的僵局,沒有人懂得報警,也很少有人敢于報告老師,受害者隻可能會集結更多的人予以報複,那是一個血腥的記憶,充斥着青春活力與巨大恐懼。有很多事都不願意再回憶,隻是現在想來,那時竟有如此濃厚的義氣。
每一個少年都擁有着一個美好的夢吧,在這個夢裡,他們是英雄,可以保護愛的那個她,可以為她犧牲一切。在成熟的大人眼裡,這是多麼幼稚,他們曾經也是這樣,隻不過後來不再記得,那些還記得少年模樣的人,都在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懵懂是少年一切美好的來源,這時,他可以對抗着全世界,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每個階段,人們都認為自己是成熟的。上個月回老家,我去了鄉裡的初中,看到那些初中的孩子,十二三歲,身材嬌小,完完全全的小孩子模樣,可我們真的能隻把他們當做小孩子嗎?站在教室門前,我看着操場上上體育課的學生,回想自己當年初一的模樣,我明明記得自己很成熟啊,也明明感覺自己什麼都已明白,難道當初我真的就像現在的他們這樣稚嫩嗎?可是,在他們這些稚嫩的身軀裡,又何嘗沒有我當初的所思所想呢?也許,我們這些已長大的成人,真的不應該隻把他們當小孩子了,他們的心裡訴求,他們的内心經曆,也許正是波濤洶湧,波瀾壯闊啊。
這時候,我又想到那年大二的時候,我回了一趟高中。明明隻從這裡畢業兩年,卻覺得高三的學生如此稚嫩,禁不住想,兩年前的自己也是如此嗎?時間和經曆會磨練我們,當我們不再是少年的模樣,我們已經變化了太多。我們會突然明白,少年的時候原來很多事都在自我欺騙,我們沒有與世界對抗的能力,也沒有什麼世界值得我們去抵抗,隻是那時候我們不明白,我們堅信着自己罷了。可是,高中時的我們情感是最豐富的的啊,我們不能忽略那一次次的心動,也不能忽略那一次次的欣喜與感傷,因為在那個時候,那是我們最真實存在的感受。
少年的我們真的是有無限可能,這可能也是無數人懷念留戀的原因吧。但其實,很多人并沒有重來一次的勇氣,因為我們需要隐藏的感受太多了,有人說你是多愁善感,自怨自艾,也會有人說你是無病呻吟,沒事找事。可隻有經曆過并且還記得的人會懂得,千瘡百孔才是我們的少年時光。
還好啊,那時我們有無畏的勇氣,我們也會選擇與世界對抗下去,即使後來的我們都妥協了,最起碼我們曾勇敢過,曾一個人在深夜裡向世界宣戰過。
長大後的我們都找到了自己的模樣,無論喜歡還是厭惡,現在的你都是真實的存在的你。可能活成了小時候讨厭的大人模樣,也可能還沒有放棄,我不怪你,因為你不再是少年,因為那時你是少年。
當下一次,我再遇到少年的時候,我再聽聞駭人聽聞的時候,我隻想關注那個少年,因為那就是曾經的自己,曾經的我們啊。既然這個世界的大人沒有能力保護他們,那就對他們多一些理解與寬容吧,畢竟,他們是什麼樣,都是受這個世界的影響。批判和抱怨并不能改變什麼,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或者他人是施暴者,然後真實的情況是我們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當我們擺脫不了這種實際情況的時候,就盡量變得溫柔一些吧。
少年就該是少年的模樣,他應該有風的張揚,應該有陽光般的燦爛瘋狂,對抗這世界也不會慌張匆忙,不為别的,就因為你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