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沒有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朋友應該也知道這部電影這段時間的火熱程度,上映一天票房就兩億,其實不僅是因為四字弟弟的人氣流量,更多的應該是聚焦于電影本身,這是一部很真實的電影,它講述的恰恰是現在都去關注但又不去理會的事情——校園欺淩。
說到校園欺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與此同時大家都覺得離自己的孩子很遠,隻要孩子聽話、努力學習,不和“壞孩子”在一起玩就沒事兒了,但事實呢,當你看到幾個男生将一個男生活活打死,最後說,因為不知道那樣打人會把人打死;當你看到把一個孩子逼到衛生間裡,向她扔垃圾,說髒話罵她,最後給出的解釋隻是說在和她開玩笑……當你看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會不會也和一些人說出一樣的話:“怎麼就欺負你,不欺負别人?”
還有人覺得為什麼不告訴老師,不告訴家長,為什麼不知道反抗呢?當一個人面對多個人的時候;當老師對着你的訴苦卻說出:“怎麼就欺負你,不欺負别人?”的時候;當你在反抗後,得到對方變本加厲報複的時候,你的反抗值幾個錢?

在上中學的時候,大多數家長都說:“熬過高考就好了”,有時候聽着孩子對自己談心,他們更多覺得是孩子不用心學習,沒有把心用到正地方,同樣的,在信息發達的今天,依然還會有人将一個即将成年的孩子當成“孩子”,覺得孩子間的事情就是“小打小鬧”,更有甚者,覺得孩子的一些想法一些做法丢人,而采取另類的強硬手段……
而作為老師呢,當一個即将成年的學生向你說出一些事情的時候,她是抱了多大的勇氣,現在的時代和以往的時代不一樣,更不能用以往的心态來對待現在的這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少年的你》這部電影裡老師因為陳念的告狀最後被離職,可是走的時候他告訴陳念:“孩子,你做得對!”雖然僅僅六個字,但是讓陳念知道,她為同學的欺淩報警是對的,她的做法是對的。可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像電影裡這樣,就拿攸甯來說,中學有一個男生(也是我同桌)經常和别人打架,打不過回來就開始各種找茬、各種謾罵,最開始看他挺可憐也就不搭理他,而後越來越嚣張,甚至将各種無厘頭的矛頭指向我,當我找到老師說這件事情的時候,老師給我的回複是:
“咱們班級的管理制度很好,這麼多年沒出現什麼問題,這個男生就是調皮搗蛋了些,你的心眼别像針尖一樣。”
講真,當時處于高三的後期,本來情緒就不穩定,加上很多事情讓我真的一直都忘不了當時聽到這話時,當時被欺負時,内心很膽小的樣子。不過後來攸甯也是有脾氣的,就在我的拳頭即将打向那個男生的時候,他跑了,再也沒有找過我麻煩。(這種方式不要學)

其實對于那些欺負他人的人也是有害怕的人,比如影片中所有事情的始作俑者魏萊,面對警察的質問,她可以很輕松的說:
“那不就是死了一個人嗎,你們有證據嗎?她爸媽要是有能耐在學校鬧一鬧,可以得個幾十萬呢”
同樣,當得知自己孩子有可能成為犯罪嫌疑人時,魏萊的母親第一時間說的是:
“我們家孩子很單純,她知道和誰玩,不和誰玩,你說這樣的孩子她不吃虧誰吃虧呀”
但是當知道陳念有足夠證據可以舉報自己的時候,她害怕了,她說她不想再複讀下去了,她的前程就都毀了。可是她知不知道欺淩對于施暴者與沉默的大多數,僅是取樂的地方,但對受害者,卻可能是一生的陰霾與傷痕。
你得來的,是僥幸;我輸掉的,是人生。

影片的開始,在看到同學慘死的時候,大家的反應是什麼,是拿起自己的手機去拍照,是在聊天群裡發消息,是當大家看到地上殘留的血迹時,還可以當做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同樣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警察隻能将欺淩者們釋放,在一系列的欺壓之下,陳念(被欺淩者)誤傷了魏萊(欺淩者),之後小北替陳念去頂罪,小北是陳念人生中的那道光,雖然是一個小混混,但是他心裡是正義的,可能很多人關注的是兩個人的感情,但是我想影片中更多的想要表達的是不要悲觀和絕望,總有人在你不知道的角落的偷偷愛你,盡可能的讓自己生存下去,更好的生存下去,也就是影片中那句話:“即便生活在陰溝裡,也要學會仰望星空。”
當警察發現小北頂罪的時候,另一個警察說:
“誰會為别人頂上殺人犯的罪名呢?”
“我們是不能,但是,他們能,因為他們是少年!”
因為他們是少年,他們之間的情義很純、很真,但何嘗不是在說,隻有少年的你,才有更多的時間去仰望星空,也隻有少年的你,才有更多的可能去追求更遠的星光呢,所以,無論遇到多大的危險,别忘了,總有人像小北一樣在背後默默守護你。
少年是遺憾的上岸,少年是追尋的下畔,少年是未完待續,當局者的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