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故事裡的馬達會一直尋找牡丹,而生活中離開了美美的“我”,會繼續等待下一次愛情

這是兩段迷茫的愛情故事,一段是故事,一段是現實。

馬達&牡丹——故事

馬達是一個在現實與理想中糾結的人。騎着摩托車去遠方是他的理想,但現實是他不得不騎着這輛用來追夢的摩托車送貨謀生。牡丹為愛而迷茫。她被單親父親視作一種“麻煩”,因此缺少了家庭的關愛。于是,牡丹對馬達付出了炙熱的愛情,希冀着馬達能回饋給他同樣的愛,以此填補内心愛的缺失。可馬達說不上多喜歡牡丹,也絕談不上愛牡丹。對于牡丹的情感,他隻是被動地接受,從未有過回饋。于是,為了那所謂的金錢與理想,馬達背叛了牡丹。牡丹在這一刻終于意識到,她從未擁有過馬達的愛。愛情是單純的牡丹的全部,失去了愛情的她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于是她從蘇州河一躍而下,化身為美人魚,化身為蘇州河上單純、美麗、期待愛情的美人魚。這是她對自己愛情的終結,也是馬達對她的愛情的開始。無論是出于内疚,還是愛,馬達開始瘋魔般地尋找牡丹,願意找到死的那種。從這時開始,牡丹也成了馬達生活的全部,這對視愛情為全部的牡丹來說,也算得上是一種圓滿的結局吧。因此很難說,這一躍,牡丹究竟是失去了愛情,還是獲得了愛情。最後和馬達跳河的那個女生,我想也不是牡丹,真正的牡丹在第一次失去愛情之時就死了。這大約是馬達自己的幻想,或者說是導演賦予馬達的一個“圓滿”結局。

平常的電影,到這裡就該結束了,但《蘇州河》還講述了愛情故事以外的現實一面。

美美&“我”——現實

美美的心起初時冰冷的。她與“我”保持着可有可無的戀愛關系,算作謀生旅途中的短暫慰藉。她時常消失一陣子,等待“我”來主動找她。可她從未等到,便又自己回到“我”的身邊。她既向往牡丹與馬達的愛情,但同時又質疑這種愛情是否在現實中存在。她貼上了牡丹的紋身,她裝扮為美人魚,她長得像牡丹,但她絕不是牡丹。可從她得知馬達死訊的那一刻開始,美美相信了馬達與牡丹的故事,相信世界上存在至死不渝的愛情。她擁有了牡丹的靈魂,擁有了牡丹那顆對愛情炙熱的心。她不想再與“我”保持可有可無的關系,她要尋找一段馬達與牡丹那樣的愛情,一個願意找她到死的人。于是美美離開了,留下了一張紙條,愛我就來找我。“我”這個人物之所以以第一人稱存在,是因為他代表了普羅觀衆。我們在蘇州河上謀生,失去了所謂的理想。我們羨慕馬達與牡丹的愛情,以愛為名義與異性保持關系。但一旦對象離開,故事裡的馬達會奮不顧身地找牡丹至死,現實中的我們會想念、會悲傷,但我們會選擇繼續生活。或許是因為不願面對未知的傷害,或許是因為沒有那麼愛,總之,我們會選擇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愛情。

蘇州河不隻是一條河,這條河上有工作、謀生的普羅大衆,也有追逐愛情與理想喪生于此的馬達、牡丹。河水總在流逝,生活總在變幻,城市總在變遷。不變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總在那裡,蘇州河也總在那裡。見證愛恨情仇的發生,見證生活的無趣、苦痛。蘇州河總在那裡,見證一切。但習慣在蘇州河上奔波謀生的我們,或許有時也希冀着看見,岸邊坐着一條擺動着魚尾的美人魚,梳洗着自己的長發,太陽光照在魚尾的鱗片上,反射在每一個船工的眼睛裡。

我總是偏愛這類帶毒雞湯的作品,好像看懂了這類作品,就觸碰到了生活的真谛。但生活不是一個簡單的幾何體,可以從某種角度簡單分析。生活是無形的,是變幻的,從每個角度都能分析生活,從每個角度也都能理解得了生活。世界上總有“我”那樣不追求理想的人存在,但也總有馬達與牡丹那樣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人存在。或許大衆看到未愛情割腕、跳樓的新聞,會嗤笑年輕人不值得,但這大約就是現實中的馬達與牡丹吧。沒有哪種活法是對的,也沒有哪種活法是錯的,都是人生。可能生活永遠高人一籌,沒有人能真的活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