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部韓國電影在奧斯卡獲得的一籃子獎項是亞洲之光,有人說導演奉俊昊終于等到了屬于他的高光時刻。Anyway, 這都是一部有意義的電影,因為它的故事荒誕又真實,殘忍又讓人抱有同情,既是大衆的,又是少數人的。

...

它似乎在滲透着這樣一個主題:寒門無法出貴子,卻可以出寄生蟲。階級的偏差不在于智商,而是在認知。

認知一、取巧VS算計

論智商情商,寒門一家絲毫不低于有錢人一家。無論是早期拿下面試、介紹家人逐一入住,都操作得相當流暢。而這樣專業技能的機靈鬼們又為何會面對生活窘境?從電影的開篇,不難看出:

當時,全家一起努力折披薩盒換取勞務收入。大家想的不是按标準認真勞作,而是投機取巧,從網上找到視頻如何最快折完。Smart doing思路看似沒錯,不過從最後披薩盒驗收的質量有四分之一沒合格的結果看,就知道,在做這件事上,他們都并不是想對結果負責,換句話,取巧是想偷懶,少花力氣拿同樣的酬勞,不是提高效率完成工作。另一件事,就是一家人趁主人外出,在家裡揮霍無度。說好聽了,這是在占便宜,退一步說,這算是利用職務便利算計東家。


...

和折披薩紙盒時一家人圍桌盤坐畫面相似,表情卻大不相同。他們放聲大笑,肆意吃着豐富佳肴。絲毫不介意這份惬意的獲得是多麼不牢靠。“上帝喜歡笨人”  ,最近看書時讀到這句話,覺得十分有理。撇開宗教,“笨人”的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的努力,至少不用擔心突然一個門鈴帶來的不速之客,一個電話美好生活就化為泡影。


...

認知二、邊界VS頓感

爸爸的角色在裡面看似隻是家裡的四分之一,看到片尾才知是一個最關鍵的人物。從爸爸追溯到家裡破産是源于選擇加盟一個可以賺快錢的飲料店,到和第一次載董事長聊天的時候就無邊界的問出“您還是愛你太太的吧”這種問題,到狼狽躺在餐桌下聽董事長和夫人聊到自己身上的味道,到雨災到避難營導緻渾身散發味道,讓夫人難以接受開窗,到自己因痛失地下室的家産,又要勉強帶笑裝作印第安人陪董事長遊戲,情緒難自抑再次說出“畢竟,您愛她”的話被董事長威脅到辭退,到最後,因董事長不顧血泊中的女兒,還做了給讓控制不住情緒的控制味道的手勢,而揮刀把董事長刺殺。


...

整個過程,讓人對外表老實可靠的爸爸不斷産生同情。深處貧窮之中的一家之主難免心裡多少一直壓抑着無所成就的沉重,而當這些被高于自己階層之上的人刺痛、鄙視時,積累的情緒宣洩而出。那一刀,反面,捅向的也是自己。由于教育和階層的限制,爸爸不知如何控制邊界感。這對于董事長很重要,因為在董事長眼裡,司機并沒有和他并不是一個team,需要一個界限去劃分他們的關系。而也恰恰是同樣的原因,他對于不同于自己階層的人的味道是嫌棄的,即使對于爸爸這樣經曆了不少的中年大叔,也無法磨滅這份頓感。

近幾年來,微信經常會“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文章。在當今,的确已不同于幾十年前,隻靠自己就能突出重圍。階層的躍進恐怕不是一個門就能跳過。寒門的認知很難即刻打破,在寒二代的努力過程中,認知的确實和偏差往往會帶來各種困難、失敗、挫折,甚至會偏離成為寄生蟲。唯有,努力打破元認知,不問前程,低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