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是一種正常需要,可以理解。然而過度娛樂,不是一件好事兒。尤其是,很多人還聽不進去不同意見,為了不同的觀點相互攻讦,比如第92屆奧斯卡最大赢家《寄生蟲》配不配得獎一事,有拿電影攻擊我國影視業的,有拿電影攻擊我們自己人的,知道的明白這是為一部電影而争,不知道的以為是國界線之争呢。

...

黨同伐異的本能似乎在影視娛樂層面上發揮得淋漓盡緻,然而電影隻是電影,不是真實的生活,也不是上帝的箴言,更不是誰的救命稻草。

《寄生蟲》拍攝了底層一家人對自己接受不了的社會現實所作出的反應,那種扒着井沿望着天外有天之後發現自己無論如何也上升不到上流社會的痛苦迫使他們拉着富有的雇主一家人堕入地獄,精神絕望之後選擇同歸于盡。

...

...

有網友認為這刻畫出底層的心酸現狀,導演敢這麼拍非常勇敢。不痛不癢的事實是,假如韓國不給予導演這種勇氣,這部電影估計上映不了吧,影視産業都有審核的。

這部電影隻拍到底層與上流階層之間的矛盾,并沒有勇氣去挑戰真正主宰他們社會力量的各大财閥,更沒有談到有ZHENGZHI的駐軍。導演想要表達的能表達的隻能點到為止,觸及更上層利益的東西也許是不想也許是不敢也許是屈服于電影審核标準。

...

大學主修電影專業,從影視概論-劇本創作-視頻拍攝-畫面剪輯多門課程入手,導師告訴我們什麼是好電影,也指出何為垃圾電影,教導我們如何熟練掌握各個流程去表達自己所想。每個學期至少寫十個劇本,拍十部短片,剪輯十部電影。大四實習拍攝紀錄片去山區三次,一次一個星期。

畢業後從事傳媒工作,各個工種摸爬滾打一遍,明确自身天賦所在的同時,也深刻理解了傳媒同行的一個共識—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似乎真的是娛樂至死。

...

許多網友賦予電影電視劇不該有的“光環”,仿佛拍了一部隔靴搔癢貌似直指社會現實或者邏輯自洽尊重觀衆智商的影視作品就多麼了不起要被頒發“諾貝爾”獎一樣,這就是着相了,着相來自于佛家用語,意思是被表象迷惑偏離了本質。

...

電影的本質是電影,是一種藝術,不是其他什麼的,不要神話它,也不要貶低它,把電影當回事兒這個事情本身就很值得深思。電影承載不了電影之外的東西,我們也無法給出自己認知之外的東西,強迫其他人認同自己的觀點是一種執念,偉人做不到,我們普通人更做不到,放過彼此,少點戾氣,把自己當回事兒而不是把電影當回事兒。

...

偉大的思想與普世救世之法并不存在于電影之中,娛樂始終是娛樂,娛樂解決不了這個世界的棘手問題,娛樂博你一笑或者讓你發洩一下心中憤懑足以,但是将娛樂業擡上神壇,真的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