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這幾日中大家除了追漫威電影之外,另一部在這幾日崛起的電影,想必也是不會錯過了。《何以為家》的到來讓觀衆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現實觀,在今年的影視市場,我們都在講求着“現實主義”,那麼這部來自于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完全是現實中的現實。

該片最讓人受到震撼的并不是其中的劇情,而是在片尾的時候贊因那個帶着笑容純真的笑容,這部電影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拷問,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孩子的成長,似乎都離不開“原生”,沒錯,“原生”這個詞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是在電視劇《都挺好》中,在這部電影中,“原生”的确是有些殘酷了。

至于劇情方面,暫時不做任何的解釋,這種經典電影還是自己去電影院體會比較好。而《何以為家》觀影之後,深思的卻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會成為父母,也會成為子女,在如今的生活環境下,我們不會像紮因那樣,畢竟黎巴嫩對于大家來說其實并不是很太平。

生活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中,能造就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家庭暴力、不負責任、視自己的子女為生活的籌碼?這些元素的出現讓這部電影走上了一個高潮。贊因的父母對他家庭暴力這點,的确是讓人淚目,畢竟這樣的場景似乎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甚至是我們自身。正如在片中贊因提到的“要起訴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生下來他?”這是一句來自良心的拷問,那麼在現實身邊,不喜歡孩子、家庭暴力、打罵孩子,那麼父母又為什麼要生下來呢?

沒錯,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作為贊因小小的内心受到的傷害,更是這種來自于原生家庭的傷害,這就是原生最純正的傷害了。小孩子的内心教育在這幾年越來越重要,小時候的悲劇會導緻内心的扭曲,更會導緻無法預計的後果出現,正如我們看到的青少年犯罪中,鮮活的案例足以說明一切了。在《何以為家》中,即便父母雙全,即便姐妹弟弟都在,但是這種沒有愛的家庭中,延伸出來的隻是悲劇。

要說錯在于父母?其實也是正确的,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的父母有大多數是沒有太多的文化,就如片中贊因的父母是一樣的,總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孩子是父母生的,父母便是有一種優越感,孩子無時無刻都要服從自己的安排,這樣隻會适得其反了。

《何以為家》哪裡才是家?這是全片拷問我們的一個問題,不過看着年僅12歲的贊因就學會了賺錢、學會了家務、幹重活,這一點不能說是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是足以說明如今現實中孩子們的生活是多麼的安逸,蜜罐教育永遠是讓孩子失去了飛向天空的翅膀,被寵大的孩子會有一顆自力更生的心嗎?或者問,會有一顆感恩的心嗎?贊因的堅強和能幹,是我們在片中唯一欽佩這個小孩的地方,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童年,這個時候,究竟在做什麼?

“原生”的創傷是很難愈合的,它總是需要一個爆發點,這部電影中的爆發點就是紮因的姐姐離開了這個世界,這讓贊因終究突破了内心的那道良知。畢竟12歲年齡的他,在衆目睽睽下,狀告了自己的父母。一個不甘于現實的孩子,他的内心更是壓着火,有父母對他的打罵、有現實生活的磨砺、種種壓力下,誰都會爆發。“兔子也會咬人”就是道理了。

或許現在還在用棍棒教育孩子的家長應該反思,或許現在還在與父母置氣、花父母錢的子女也應該反思,給予的終究不會永遠給予,失去的達到一定質變後總會失去。家庭教育與現實的真實寫照,《何以為家》有愛的一部電影,卻也是有傷的一部電影。收養贊因的好人家,終究卻看着自己的兒子不在了,而這種悲痛對于紮因來說也是一種觸動,他僅僅是一個12歲的孩子,有些事情,他真的無能為力。

“家”原本是溫暖的港灣,在這部電影我們看到的卻是“原生家庭”和“大環境”下延伸的悲劇,環境影響人,這句話一點都沒錯,真實的故事總是有人關注,正如我們的主人公贊恩·阿爾·拉菲亞一樣,隻希望這悲慘的童年,成為終究的回憶,隻希望未來的他,過的“都挺好”。(本文由作者影評人@編劇高喜順 原創,未經許可禁止搬運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