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責任叫做甯願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别人。

《中國機長》是根據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成功處理特情真實的事件改編,講述了“中國民航英雄機組”成員與119名乘客遭遇險情最終脫險的故事。

《中國機長》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中國民航工作人員為了乘客安危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故事,更是一個為了責任而堅守的故事。這是一份責任,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使命。

《中國機長》這部電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有特點,徐奕辰這個人物在影片開始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有點嬉鬧不怎麼靠譜的感覺,但是随着影片的發展,我們就可以注意到這個人物性格特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導演在人物性格方面可謂是鋪墊了很多,徐奕辰被甩出機艙的場景讓人震驚,但就是這樣一個開始是一個讓人感覺不怎麼靠譜的人在最後關頭不惜犧牲自己也要去保護整個機艙裡的人員安排。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導演在人物設定方面也是循循善誘、逐步推進的,梁棟在機艙裡和劉長健說了一句話:說不定你飛完這次,你就會發現徐奕辰還是挺靠譜的。在徐奕辰這個人物上,導演可謂是花了一番心思來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的充實。

同時,我們把視野轉到機艙的乘客上去,我們可以顯而易見的 發現這些乘客各有其性格特點,所經曆的事情在短短幾個鏡頭中就可以充分的表現出來,就例如說,那個抱着骨灰盒的乘客,隻用了短短幾個鏡頭、短短幾句台詞就能讓我們知道他此行的目的是什麼;機艙尾部的一對老夫妻,通過他們的言語,我們能夠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旅遊;還有很多形象鮮明的人物,他們的内心或悲傷、或快樂、或焦灼……

我們再把視野轉到影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電影中隐形的眼睛——攝像機。攝像機中傳遞出來的鏡頭語言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但更多的是一種來自于無聲中的力量,這種力量在某些特殊時刻會超越人物語言和人物動作這些直觀的情感表達,分析這種無聲的語言有利于我們更好的去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有利于我們更好的去把握影片所表達出來的那一份情感。

在影片的開頭,首先劉機長在家中為女兒布置生日場景的中景以及擺放物品的特寫,從這些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出劉機長是一個有責任心、愛家庭的一個人,導演在影片一開始就用這些細微的鏡頭來為後來的人物性格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之後鏡頭轉到外景,接着就是一個大遠景,全方位的展現了淩晨的景象,在世界一片安靜的時候,有一群人正在為了自己的崗位工作所奔波着。

之後的鏡頭換了一個視角進行進一步的叙事,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看着這些乘務人員的行為。視角的轉換,是導演手法的運用,是影片叙事的需要同時更是對于影片一個情感的整體表達的表現。之後鏡頭一轉來到了機場的全景展現,這時候鏡頭就不是固定的了,近景、遠景、特點以及運用了跟鏡頭和搖鏡頭的拍攝方式,多方面的展現了機場的情況。

每一個鏡頭的轉換都是一個故事的叙述,都是一個人的性格展現。在飛機遇到強氣流的影響的時候,乘客們驚慌失措的表現是通過搖鏡頭和甩鏡頭加以表現的,通過鏡頭技巧的疊加,充分的展現了乘客們的驚慌失措的心理變化。

鏡頭是叙事載體,但我們也不能忘記了聲音這個更加具象化的叙事載體,聲音是能夠直觀的展現人物性格、叙述故事發生的一種電影手法。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一開始機場待機的時候,聲音是雜亂的,但是背景音樂卻是歡快的、有力量的。而且當時雜亂的聲音中每個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承載着這個人物身後的故事以及這個人物基本的性格特點。随後,夜深人靜的時候,背景音就變成了飛機場開始調配飛機的聲音了,這樣一種聲音的對比,是喧鬧與甯靜的對比,同時也是對于工作人員工作的一種有力展現,于聲音中展現力量。

再到後來,飛機遇到颠簸的時候,飛機上的乘客都發出驚恐的聲音,而這時候每個人說出的話語則進一步展現了他們此行的目的以及人物的一個形象特點。而這時候乘客的慌亂聲和乘務人員鎮定的指揮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對比中再次展現了乘務人員的那一份堅守。盡管身處危難之間,但是卻不能忘記自己身上的責任,不能忘記自己的使命。

在堅守中不斷前行,在堅守中不斷守護,在堅守中不斷堅持,正是有了這份堅守,才能夠讓這些人散發出閃耀的光芒。每一份職業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堅守,都有一份需要自己所要去守護的責任,他們的使命讓他們不斷堅守着,不斷堅持着。

...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