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式海報
《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
看過《何以為家》簡介之後,我就向朋友表示,不要去看了,真心不推薦。
王源在《唱作人》節目中說到:“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而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太窮,窮到12歲就背負家庭生計,苦到12歲沒錢沒房就帶孩子,承受不了妹妹嫁人而死去的消息,一怒之下刺傷妹妹的丈夫。我們大都不會對贊恩感同身受,因為我們不曾經曆甚至未曾聽說。
于是,我隻能作為旁觀者寫下看完這部電影的感想。
1.供養生計/偷東西/懂事的12歲
贊恩是家庭裡面最大的孩子,大緻有12歲(因為有戶口,所以據醫生推測),他有弟弟妹妹大概有五六個。

出門賣果汁
這個本是上學的年紀,贊恩卻要承受家裡的生計,每天有很多的活要幹:給家裡購買日用品、煤氣罐等/帶弟弟妹妹自制果汁在集市來賣/帶妹妹去偷一些零食來吃/自己送煤氣罐賺取辛苦費。
妹妹薩哈兒早已被許配給房東的兒子,當她第一次例假,贊恩怕她就這麼稀裡糊塗嫁出去,就帶妹妹去衛生間清洗幹淨。本來要帶妹妹離家出走,卻被父母擋了下來。
妹妹被帶走後,贊恩氣急,于是離家出走。
2.窮困潦倒的/沒有身份的他們
在這個城市,贊恩一家窮困潦倒且都沒有身份,隻能租住在房東家裡,弟弟妹妹所有人隻能擠在一張床裡。因此,女孩盡早被嫁出去才是最好的“出路”,甚至她才11歲。而女孩來例假就可以被認為“成熟”,就可以嫁出去。
因為沒有身份,11歲的妹妹大出血卻被醫院拒收而死。
拉希爾母子亦沒有身份,用綿薄的工資買來假身份度日,因為怕被人知道沒有身份而帶走自己的孩子,于是帶着尚在襁褓中的嬰兒東奔西走,直至假身份到期,她終于被警察帶走。
3.即使窮困潦倒,卻不斷生下孩子的父母們
贊恩狀告自己的父母,即使沒有養育能力,卻依然生下他們。
這個城市盡是這樣的父母,即使自知沒有養育能力依然持續生育,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生活也像贊恩一樣,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學習,對生活的認識不能發生根本的改變,隻能延續着父母一樣的生活,呆呆如此,并不是誰錯了,而是貧窮到麻木的地步。
4.犯罪的理由反而充分/合理
贊恩因傷人罪入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家庭這個城市這個社會,12歲的他沒錢上學,卻擔負家庭的重擔,沒有父母的教育,沒有學校的教育,隻能通過人性的本能,可蒙拐騙才盡量活下去,甚至賣毒品,且因為父母也不曾接受良好的教育,才發生11歲努哈爾的慘案,像贊恩一樣不忍生活的殘忍去複仇,卻成為理所應當的事情。
5.這部影片我哭了四次
第一次,贊恩說要告自己的父母,因為他承受了太多;
第二次,贊恩的母親解釋“我一輩子都過得跟孫子一樣,你還質疑我,你居然挑我的刺,你過過我的日子嗎?你吃過我的苦嗎?沒有,你根本不需要受那些苦,你連做夢都想象不到,如果你是我,你沒準早就上吊了。想想,家裡什麼都沒有,孩子隻能喝糖水,如果殺人放火能讓他們活下來,那我就去,他們都是我的孩子,輪不到别人指責我,那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我哭她的貧窮;
第三次,贊恩說的“我以為我們會成為好人,被人愛帶,可上帝根本不希望我們能被人愛,他希望我們是别人家的髒抹布”,我哭像他一樣命運的孩子;
第四次,贊恩大聲說“我希望她不要再生了”。
6.說說看完時不假思索的直感
我覺得贊恩反而是有點作。
贊恩在自己家的生活雖然負重較大卻也看的過去,這部分劇情占全劇的百分之二十吧。
其他百分之七八十的劇情在贊恩離家出走後,和沒證母子在一起的生活。贊恩經曆最苦的就是這段日子。

贊恩和約納斯
如果他不離家出走,反而不會經曆這麼多事情,或許就不會起訴父母。
這或許是我不能與其感同身受所緻,雖然是部聖潔的電影,想必一定會有人與我有相同看法的,隻能在此表示,這部影片的目的在于揭露貧窮的現實,若是在乎影片的情節編排,我之前已經提到,不建議看得,真心。
7.電影的目的
《何以為家》又叫《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是加利利海附近一域,耶稣開始傳道時,即遷居此地,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這地方發生。導演納迪·拉巴基将該片介于紀錄片和小說之間。
為了讓觀衆意識到這個殘酷的現實和所講故事的真實性,導演納迪·拉巴基選擇一批真實生活于迦百農類似的人出演影片,演員必須經曆過這樣的生活 。
影片中的贊恩飾演者并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實的叙利亞難民。被導演發掘時,當時12歲左右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

贊恩
以上。
這是一部關注貧窮的聖潔的電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