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楊绛《我們仨》

今天重溫了一遍由斯嘉麗主演的《婚姻故事》。

婚姻生活本來就是屬于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要從一個人的生活過渡到兩個人共同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之間的思想、觀念等不斷相互摩擦,時間久了生活便變得千蒼百孔,雙方矛盾不斷累積後,如果得不到協調,便會有朝一日爆發。

所以結婚是生活的開始,當激情退卻後,才是的生活本身。

影片中講述了,原本戲劇導演查理和演員妮可,在結婚後過了一段美滿的日子,妮可辭去了演員的職業,專心打理查理的戲劇事業,而查理也不斷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就,但漸漸地妮可發覺失去自我,在不斷地尋找自我和家庭生活之間掙紮,最終妮可提出離婚,雙方陷入争取撫養權的離婚官司中,婚姻生活中醜陋的一面就此被揭開......

在婚姻生活中,本來旗鼓相當的雙方,後來變成了一方在理所當然,一方在痛苦掙紮

...

圖片源于網絡

在影片的開頭,由主角雙方朗讀出對方的優點,在此看出雙方都有争強好勝的性格。

而女主角是在少年就已經是一名影星,而男主角也是在導演戲劇方面具有天賦,兩者在婚前的地位可算是旗鼓相當的。

但雙方結婚後,必定要一方為家庭作出事業或人生規劃的犧牲,而犧牲的一方往往是女性。

從前由于社會環境原因,更因社會經濟原因,“男主外,女主外”的家庭模式更能與當時的社會資源分配制度相匹配。

于是這種家庭合作方式,便一代傳一代直到社會經濟由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型,并極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促使女性教育程度不斷提高,走向各個社會崗位。

經濟決定社會地位,一批又一批的女性随着經濟能力的提高,在社會的話事權越來越有分量。

但是社會形态改變,似乎人們的思想意識還沒有改變,“男主外,女主外”的家庭模式仍然被公衆默認。

于是,有能力有理想的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處境顯得尴尬,一方面為家庭付出顯得心力交瘁,另一方面又想追求自己的事業而不得感到痛苦。

而男性隻顧在外朝自己的事業目标進發,對女性為家庭的一切付出感到理所當然。

因為查理的理所當然,所以當他收到妮可的訴訟離婚文件時顯得錯愕和不解。

原來從前妮可對他說出的一切規劃和願望,他都隻當作是普通的聊天和玩笑。

這讓我想起培育鮮花的花泥,人們永遠看到的隻是鮮豔的鮮花,就好比男性在外的成功事業,而對花泥,即女性在家庭背後的付出視而不見。

在婚姻生活中,男方想到的是失去了什麼,而女方想到的是付出了什麼

在影片的後半段,因為雙方在各自立場上各争一詞,終于在一次交談中爆發怒火,在語言上進行人生攻擊,繼而攻擊各自的家人,最後變成詛咒辱罵,最終狼狽收場。

在這段對話中,看出了男女的思維差異,妮可一直在強調自己多年來為家庭付出了什麼,而查理一直強調與妮可結婚後,自己失去了與其他更優秀的女人發生關系的機會,甚至認為妮可與自己結婚純粹是為了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

的确,雙方結合共同生活,除了以愛情為基礎外,或許各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盤,這就是婚姻生活醜陋的地方。

雙方各自的心裡都有一個小天平,這個天平一邊承載着付出,一邊承載着收獲,有一日天平失衡了,必然會遭緻心中不滿,當不滿積聚久了便成了怨恨。

當怨恨爆發時,整個家庭内部便會土崩瓦解。

在養育子女的問題上,社會對待男性女性的雙重标準

...

圖片源于網絡

在影片中可以看出,妮可養育孩子方面的能力是比查理強出不少,而且妮可與兒子的相處時間也比查理的多得多,兒子也對母親比較依賴。

人,總不能是十全十美的,即使作為一個母親也一樣。

但世俗眼光中,母親就應該是完美的,不能出錯不能埋怨辛苦,否則,就像玷污了“母愛和母親”這兩個神聖的詞語。

隻要有一點點瑕疵被人發現,人們就會覺得她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壞媽媽。

相反,在養育問題上,人們就對男性寬容多了,在熱點或明星新聞中,隻要出現男性煮了一餐飯,帶了一下小孩,就會沖上熱搜迎來一陣陣美譽,盡管出了小小錯也能被原諒。

這就是為什麼現實中,每次出現孩子受傷、闖禍或因母親患上憂郁症而帶上孩子自殺等新聞時,網絡上的評論多數是傾向于指責母親為大多數,仿佛悲劇中的父親都不在場,都不用付任何責任的感覺。

現狀發生改變

好在,現代女性處理家庭事務的比例,比男性高,這一現象正在慢慢發生改變。

根據美國一網站,在2019年對3000對異性配偶中調查顯示,在處理家庭雜事方面男女雙方的比例趨于平等。

在美國大約37%的女性負責家庭開銷,與此同時,男性占34%,而且據統計,從2007年起,男性擔負起日常生活品的購買比例增多,而女性從1996年以來負責家庭采購的比例下降了14%。

這并不是說,丈夫與妻子之間要将家庭事務平均分配,是雙方家庭地位平等的标志。

而是,男女雙方在家庭内部盡可能地相互承擔一些事務,這有助于雙方相互理解和體諒各自的辛苦和難處,讓家庭生活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