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酒、恩怨情仇,一直是姜文電影中的關鍵詞。

姜文的電影中,有俠氣、有戾氣;有狠厲、有溫柔;有沖動、有克制。

初知姜文,是看了同學推薦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裡,或快樂或憂傷,或懵懂或彷徨,但每一天都陽光燦爛,每一天都在演繹着不同的成長。

看完之後,羨慕那個年代的孩子,在物欲不充足的社會下,所有的一切是那麼純、那麼真。
于是,帶着好奇去了解導演——姜文,那個看似豪壯的男人,竟拍出了這般細膩的電影,瞬間“路轉粉”。

随着對他的了解越多,越發喜歡的不得了,這個看似粗犷的男人不僅有着細膩的一面,更有着認真、負責、執着的一面。
别的導演可以一年拍四部電影,他卻四年拍一部電影,可見其對電影的負責。

對于電影,他有着自己獨特又專業的見解,他曾對馮小剛說:
“電影應該是酒,哪怕隻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東西是葡萄,很新鮮的葡萄,甚至還挂着霜,但你沒有把它釀成酒。開始時是葡萄,到了還是葡萄。
另外一些導演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知道電影得是酒,但沒有釀造的過程。上來就是一口酒,結束時還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這酒既不是葡萄釀造的,也不是糧食釀成的,是化學兌出來的。
小剛,你應該把葡萄釀成酒,不能僅僅滿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鮮榨葡萄汁。”

的确,好的電影,如同釀造一瓶好的葡萄酒,從選片、定角色、拍攝、剪輯到上映,每一步都需用心經營。隻有這樣,才能導出一部好電影。
電影如此,葡萄酒更是如此。從葡萄的種植、采摘、破碎、壓榨、發酵到葡萄酒的陳年、裝瓶,每一瓶好的葡萄酒都需要經過層層篩選,嚴格把關才可以稱得上佳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