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來隻想給三分但是看到這個分數外加寫了個影評突然覺得不給個四分都對不起我摸魚的影評

自從2014年的《大聖歸來》起,中國的動畫電影産業逐漸走進了大衆眼中,無論是2016年的《大魚海棠》,還是前兩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或者是今年的《姜子牙》,都引發了人們的熱烈讨論,其中《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取得了傲人的票房,與真人電影都不相上下。

從這些電影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的動畫電影格外偏好古代的神話傳說,《大聖歸來》取材自《西遊記》,《大魚海棠》取材自莊子的《逍遙遊》和神話志異的《山海經》和《搜神記》,《白蛇緣起》是民間傳說《白娘子》,《哪吒》和《姜子牙》則源自于《封神演義》。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些影片都對傳統的故事進行了現代化的解構。《大聖歸來》中的孫悟空不複當年英勇,他在被江流兒從五指山下放出來之後也不願意再去當英雄;《白蛇緣起》講述的是許仙的前世許宣與白蛇之間的糾葛;《哪吒》中的哪吒與父母關系良好,與原作中最終憤而自殺的悲情形象大相徑庭;《姜子牙》則是講述了姜子牙在封神之戰結束以後,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放棄成神。前三部影片的劇情雖然并非完美無缺,但也算是廣受好評,唯有《姜子牙》雖然票房不低,劇情上卻飽受诟病。普遍認為《姜子牙》在劇作節奏和叙事邏輯上存在問題。但相比前三者來,《姜子牙》卻又是在改編中對原著進行解構意味最濃重的那個。

《姜子牙》的開頭是姜子牙坐在北海邊上釣魚,此時他開始回憶,封神之戰後,師尊讓他手刃狐妖妲己,誰知在他即将殺死狐妖的瞬間,他卻發現了狐妖體内有一個人類女孩,他拿捏不準這個女孩是否無辜,面對師尊“這個女孩是狐妖的幻術”的說法,他遲疑了,最終救下了女孩,也因此失去了成神的機會。也就是說,電影的開頭正是小說的結尾。處刑妲己在小說中亦有描述,但與電影相反的是,周王朝派了幾次人對妲己進行處刑,卻都被妲己所迷惑而不忍下手,唯有姜子牙看破了幻象最終處死了妲己。而在電影中,所有人都認為狐妖體内的女孩隻是姜子牙的“幻覺”、“執念”,唯有姜子牙對這“幻覺”念念不忘,甚至願為這幻覺放棄殺死狐妖的機會。

原作中的姜子牙是一個輔佐周朝、讨伐殷商的核心人物,然而從功能性來看,他更類似一個服務于神權和王權的“工具人”。我們難以見到他的内心,他對于斬殺九尾狐一事毫無心理波動,隻是在服從師尊的指令。而在電影中,他動搖了,為了一個“幻象”,他放棄了數十年的信念,反抗了師尊的指令,甚至思考多年,即使這多年來他在北海受了很多苦,他也不是簡單地承認那就是“幻覺”。他從原著中的服從者變成了一個反抗者,而在此之前,他還是一個堅定的王權、神權的追随者。這一切的信仰在看到那個人類女孩,元始天尊卻執意讓他下手之開始産生了動搖,直到最終發現了真相,發現了“神”為了維系對人間的統治而與“妖”聯合,又欺騙了“妖”;“神”漠視人間的苦難,隻為了所謂“天道”;“神”讓他斬殺無辜的人類女孩,告訴他斬的不是“惡”而是“善”,天道無情,天地不仁,這是讓他成神的考驗。而對于還是“人”的姜子牙來說,這一切是不正常的。

在影片中,元始天尊為姜子牙設下了一個看似困難的“電車難題”:“救一人還是救天下?”事實上涉及到電車難題的作品無論是在影視或者ACG中都不少見,而在《姜子牙》中,姜子牙對于這個電車難題的回答卻很精妙,他說“一人不救何以救天下。”于是,他斬斷了人與神溝通的天梯。這個回答的巧妙在于,他沒有直接選擇救人,或者殺人(即救天下),而是打倒了那個出題的人。為什麼要讓我進行這種兩難的選擇?為什麼我不能既救一個人,也救了天下呢?至于斬斷天體的意象再明顯不過了,所謂天梯其實就算神鎖住人的鎖鍊,斬斷鎖鍊,也是對神的最終反抗。

從影片的類型元素來看,《姜子牙》明顯有着公路片、懸疑片的元素,而“大叔”姜子牙和“蘿莉”蘇妲己攜手尋找真相,這本身也是一個經典模式。但可惜的是,劇情上确實存在漏洞,後期的叙事節奏也逐漸失控,例如前期出現的骨頭龍和骨頭風鈴,似乎隻是為了引出後來的妲己入“歸墟”時的,對“回家”的執念,但相對來說骨龍和骨鈴出現的時間過長以至于觀衆對此産生了新的期待,而後卻又矢口不提,以及玄鳥的出現,似乎都給人一種莫名其妙之感。不知道是否是導演所說,為了上映而删減了許多情節導緻了劇情和叙事節奏上的失誤,又或者說是導演和編劇在進行創作的時候隻考慮到了解構原著,卻沒有考慮到解構之後的邏輯重序。總而言之,《姜子牙》的改編内核可以說的上很優秀,但是呈現在觀衆眼前的卻不盡如人意,這也說明了中國的動畫電影并不僅僅隻需要技術優秀、内核優秀就夠了,劇本同樣需要經過打磨和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