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幀一畫,都是極緻的東方美學
《妖貓傳》絕不是陳凱歌導演口碑最好的電影,卻是他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部。
甚至喜歡程度遠超過所謂的“神作”《霸王别姬》(豆瓣評分9.6)和《末代皇帝》(豆瓣評分9.3)。

該片改編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故事發生在“安史之亂”三十年之後的長安城:
兩位皇帝先後離奇死亡,金吾衛陳雲樵家裡也怪事頻發,而這些詭異事件,都是由一隻妖貓引發的。正在創作《長恨歌》的白居易,和日本僧人空海聯手查案,終于一步步揭開真相的面紗,塵封三十年的前朝往事也終于浮出水面。

或許是内心那點文藝因子在作祟,又或許是骨子裡的盛唐情結在湧動,總之,《妖貓傳》僅憑故事背景和色彩畫面,就已經将我徹底俘獲。
在這部電影裡,一幀一畫,都将東方美學和盛唐氣象運用到了淋漓盡緻。
先上一波美圖,還沒看過電影的小夥伴可以感受一下。





02
愛她的男人很多,能保護她的卻沒有一個
陳凱歌以往的電影總是會被冠以“華而不實”的評價,尤其是2005年的《無極》。他在“美學”方面确有其獨到的認知,但在故事的講述上,卻也時常被觀衆吐槽。
《妖貓傳》這個故事人物衆多,時間跨度很長,多條故事線同時交錯進行,還夾雜着無數真真假假的對照,其實是很難講述好的。
但我認為陳凱歌這一次對故事情節的把控,是在合格線以上的,很不容易。

電影對原著情節進行了一定的改編和增删,主要有以下5條故事線:
一、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故事
京城裡最名噪一時的大詩人白居易,是個浪漫随性、天馬行空的幻想家。
他對三十年前那個有“詩仙”李白的大唐盛世心向往之,更對楊貴妃的唐玄宗的愛情故事如癡如醉。

他終于寫完了《長恨歌》,卻對自己詩中所描寫的故事充滿了懷疑,為了探尋貴妃之死的真相,他幾近癫狂。
二、白龍化身妖貓複仇的故事
他是擅長幻術的白鶴少年,極樂之宴之後,他便對貴妃深深癡迷。
馬嵬驿兵變中,所有人都是殺死貴妃的幫兇,隻有他是唯一站出來說“不”的人。然而他終究是沒能拯救得了貴妃。

怨念至深的白龍,臨死前将魂魄附身于貴妃墓裡的一隻黑貓,向所有直接或間接迫害過貴妃的人複仇索命。
他引領白居易和空海找到真相,希望借助白居易的《長恨歌》,讓世人都知道貴妃的美好無辜,和唐玄宗等人的殘酷無情。
三、空海遠渡重洋求“無上密”的故事
原著中這樣寫道:“空海入唐之時,大唐王朝,在長安開花結實,這是世界史上無與倫比的絢爛果實”。

空海是日本的一個小和尚,他來大唐,是為了體驗大唐盛世的繁華美好,更是為了尋求“無上密”,正如唐僧當年前往西天取經一樣。
最終,他在貴妃的往事中悟到了“無上密”的真谛,成功拜惠果大師為師,終成一代佛學大師。
四、丹龍拯救白龍的故事
丹龍和白龍是從小形影不離的“白鶴少年”,親如兄弟。
在白龍化身為妖貓之後,丹龍一直都在暗中陪着他,最後終于消除了他的心魔,超度了他的冤魂,也救贖了自己的罪惡和愧疚。

其實,用幻術賣瓜的老農是他,青龍寺的惠果大師也是他。
五、楊貴妃的故事
電影中所有故事線的交集點,就是該片的核心之所在——楊貴妃。
她是大唐盛世的符号——八方來朝,萬人傾慕;而當戰亂來臨,世人将不再需要她,甚至再也容不下她。

愛她的男人有很多,能保護她的卻沒有一個。
她的香消玉殒,代表着盛唐的驟然落幕。《妖貓傳》透過幻術這層皮相,将多條故事線相互交織,層層遞進、抽絲剝繭,直到真相完全在我們面前鋪陳開來,探讨了世間的真實與虛假,殘酷與美好。
03
大唐有了楊玉環,才有了魂
在很多年前,我就早已将《長恨歌》背得滾瓜爛熟,《長恨歌》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唐詩之一。
而我也跟很多人一樣,對這首詩所描繪的愛情故事充滿了疑惑,甚至是質疑。
楊玉環本是唐玄宗的兒媳,卻因為美貌而被公公“觊觎”她真的願意離開原本的丈夫,進宮給公公當貴妃嗎?

唐玄宗到底愛不愛她呢?“三千寵愛在一生”肯定是真的,可馬嵬坡兵變之時,他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甯願舍棄她的性命。
他何其深情,又何其薄幸!
這樣一段始于不倫、終于悲戚的愛情,真的值得我們去歌頌嗎?

不過,無論這段感情被世人無人評判,貴妃在世人的心中,卻是千年如一的美好。
她位列古代“四大美人”,但比起其他三位,她獨得詩人們的“恩寵”,李白更是為她連作三首《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傾國兩相歡”,千年之後的我們無法再見貴妃的真容,卻能從詩句中幻想她的明豔動人。
她生活之驕奢不輸妲己,卻沒有背負妲己的罵名。反而杜牧一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讓世人忘卻了驕奢淫逸,隻記住了貴妃嘴角那一抹純潔無辜的微笑。

她也為大唐引來“亡國之災”,卻比褒姒的口碑好得太多。白居易一句“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讓我們對這位美人的隕落充滿了同情和哀憐,而非去指責她“紅顔禍水”。
總之,她很不幸,卻也很幸運。
無論是李白、杜牧、白居易的詩,還是陳凱歌的電影,都選擇贊頌她的美好,悲憫她的命運。
《妖貓傳》裡有一句台詞說:大唐有了楊玉環,才有了魂。
貴妃是該片所有故事的交集點,是大唐盛世的符号,更是真善美的化身。她有着最高貴的身份,也有着最高貴的靈魂。全片之高潮,那場最為盛大華美的極樂之宴是她安排的,是她提出:宴會要人人平等,上下無别。

無論何時何地,她始終認真而溫柔地對待每一個遇到的人,和每一份情。
白龍身世凄慘,從小被親爹賣給師父,寄人籬下的他有些敏感。
貴妃對他說:“我也是從小在叔父家長大。寄人籬下,反倒讓我對别人的好,一點一滴都想報答。你也一樣,對吧?”
後來的白龍,确實如她所說。貴妃對他這一點的好,他以命相護,甚至不惜化身為妖貓為她複仇。

縱然李白癫狂地說:“這詩不是寫給娘娘的。”
她卻絲毫不惱,隻是淡然一笑,說:“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在馬嵬坡兵變之時,阿部想要帶貴妃去日本。
她說:“我不會随你去的。”
她卻又說:“我懂了,你的眼睛都告訴我了,我很滿足。”

當玄宗想出了“假死”的方法,問貴妃:你願意嗎?
她明知“屍解大法”隻是一場騙局,卻平靜地輕輕點頭說:“我願意。”
面對玄宗的困境,她決定幫他一起完成這個騙局。如他所願,懷着對他的愛和對重逢的憧憬死去。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在死亡來臨之際,她依舊選擇擁抱所有的情誼,傾聽所有的告白。

全世界男人都愛貴妃,這樣的設定看似很瑪麗蘇,但她的眉梢的溫柔,和眼底的溫暖,足以說服我,為什麼所有人都為她所傾倒。
甚至當她在棺材中醒來,極盡絕望地再一次面對死亡時,依舊沒有怨恨任何人,隻是以痛苦為祭,在哀嚎中離開了這個絕情的世界。
當她真正閉上雙眼,繁華無雙的盛世大唐也終于在這一刻落下了帷幕。
04
詩是假的,可情是真的
影片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無上密。
電影的開頭,是空海從日本遠渡而來,隻為尋找“無上密”。
電影的結尾,空海說:我在楊玉環的生死裡,找到了無上密。
電影中的“無上密”,是一個佛教詞彙,指的是超越生死,此生不再有痛苦的秘密。
誠如空海所說,楊玉環的生死裡,藏着真正的無上密,她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所以要想明白無上密是什麼,必須先讀懂楊玉環。
在影片中,她經曆了無數的“謊言”,承擔了無數的“殘酷”。
而她的選擇是,接納謊言,擁抱真相;接納殘酷,擁抱美好。
這16個字,就是最終極的無上密。
她的嘴角永遠挂着淡然的微笑,她的内心永遠充盈着愛,她的目光永遠溫柔如水。

她包容所有的謊言,寬恕所有的罪惡,珍視所有的美好。
因為這世間本就紛紛擾擾,善惡共存,真假難辨。隻有堅守住自己内心的甯靜,才能直面所有的風雨,足以抵擋人世間一切苦難。
正如空海在海上遭遇海嘯時遇到的那個婦人,縱然狂風暴雨,或許下一秒船隻就将被傾覆,但她依舊不慌不亂,靜靜的抱着熟睡的孩子。
她全心全力地擁抱懷裡那份唯一的美好,無暇顧及外面世界的驚濤駭浪。

那時的空海還不知道,其實在他抵達大唐之前,他就已經看到了真正的無上密,隻是還沒有參透。
白居易在影片裡也是分為幾個階段的。最初,他就已經寫好了《長恨歌》,對盛世和貴妃都如癡如醉;當他親手解開貴妃死亡之謎,看到了其中的殘酷與無情——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是“假”的,李隆基的愛情也是“假”的——他的世界都崩塌了,一度崩潰痛哭。

然而在電影的最後,他終于将《長恨歌》公諸于世,而且一字不改。
他說:詩是假的,可情是真的。
是啊,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雖假卻真,李隆基的愛情也雖假卻真,白居易的《長恨歌》何嘗不是,雖假卻真。
所以最後白居易對空海說:無上密也在我的《長恨歌》裡。

而看完這部電影,我也終于解開了很久以前對《長恨歌》的疑問,和詩中愛情的疑問——
《長恨歌》和《妖貓傳》一樣,都批判了封建王權和男權,批判謊言和罪惡。但同時,也保留了對于人性和愛情中美好部分的歌頌。

世事從不曾完美,愛情亦從不曾完美。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銘記美好的那一面。
—END—
錯過往期精彩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