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講究“立如平準” ,不偏不倚不俯不仰 而延伸到夫妻關系的平衡,父子關系的平衡,家庭關系的平衡等等,如果自己的内心無法融入到“環境”裡,造成了思想沖突,也很難做到家和萬事興。

《推手》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父子、夫妻、兒媳之間的日常生活,情節普通卻又引人深思,一日三餐家庭交流卻又突出兩點。家庭矛盾、思想觀念、生活習慣還有文化差異也通過畫面情節的表達,描述得淋漓盡緻。這也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婆媳關系的難題。

影片一開始就通過一靜一動去襯托家庭關系的不和諧。從父親在打太極拳顯得悠然自得而有分寸,兒媳瑪莎卻饒頭苦惱沒有靈感,不知道應如何下筆寫文章,内心充滿着焦慮和煩躁。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卻沒有半分交流,影片中的畫面兩個人連句交流的台詞都沒有。也暗示了家庭關系的不和諧。

同台吃飯,一邊是中餐的米飯和魚肉青菜、另一邊卻是生的蔬菜和水果;在父親朱師傅看來就是營養搭配不平衡,像小雞似的,而兒媳瑪莎卻怕吃太多主多主食混雜肉類容易變胖,影片中就有。。其實兩人内心同事也存在着沖突和矛盾。

在現代社會當中,家庭的婆媳關系一直就是個難題。兒子夾在中間難做也是哽古難題。畢竟大家的觀念想法和生活習慣都有所不同。加之影片中除了地域文化的不同以外,還有語言交流的不通,這對瑪莎的文章創作來說等于緻命一擊,完全寫不出稿。交不出稿,就沒有稿費。

好友推銷房子也讓瑪莎有了念頭,希望換一個大一點的房子能夠不用每天都面對面的對着父親,可是曉生并不同意,在他看來,隻是希望父親過些無憂無慮的退休生活,安享晚年,更希望妻子能改變觀念,并且學習中文。

影片中提到曉生和瑪莎也因為這個事有了很大争執,從曉生表達的态度和神情來說,這也是一種中國千百年來的的儒家道家思想,百善孝為先,兒女應該孝敬父母長輩,也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

圖片來自網絡




這根西方崇尚自由獨立的民主主義就有了很大的沖突,兒女18歲之後,父母也會要求兒女獨立,他們也會希望婚後的生活能夠有獨立的個人空間而不希望父母去幹預。

影片中提到了對兒子的教育,瑪莎的教育方式卻是鼓勵,兒子跟瑪莎講自己畫畫編出來得故事,瑪莎卻稱贊兒子很有想象力很有創意,并且帶着鼓勵的态度去激勵,從瑪莎的回答“good”就能反映出來。

當兒子吉米看動畫片的時候,父親朱師傅卻不是這麼認為,認為小孩吃飯不專心,想着怪力亂神唯恐天下不亂的動畫片,跟老一輩的思想帶有控制型的想法完全不一緻,打打殺殺的動态表現卻是戾氣過重,認為小孩子學任何東西也應該經過父母同意。畢竟父母的觀點會潛意識的篩選好或者是不好。

影片中由于語言不通,父親和瑪莎并因為個别的事件起到嘴角沖突,可是從這就能看出中國的教育目的性很強,畢竟學的任何東西也是為了最後中考和高考能有更多的加分項;而西方的教育卻是開放式,并且鼓勵孩子能更有創造性。

父親和兒子在廚房交流兩句的時候,父親說到的“一切都沒勁”,可想而知,這裡隐含着一個退休老人孤獨和無聊,極不适應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沒有人交流,言語也不通,甚至和年輕一輩還有代溝。

朱師傅用中醫精氣神的方法本想着幫助瑪莎診療,可是瑪莎的反應卻忍受不了穴位按摩的疼痛,号脈的出差錯升級了家庭的關系不和諧,好心幫忙卻弄巧成拙,父親走散直至半夜未歸,這讓兒子在父親和老婆之間有了選擇。

...

圖片來自網絡



可是影片中有幾個關鍵之處提到了父親對現實的無奈以及世事變遷的感慨,對自己老去而沒有人照顧體諒的郁悶,但也還是很關心兒子的。

原話:“這輩子我對不起你媽,隻對得起你,活罪好受,寂寞難熬”還有父親和陳太在野餐時說道:“祖父是前清舉人,父親是同盟會大佬,在國民政府哩舉足輕重,兒子是留美博士,中間就出了這個不争氣的,建國運動每一次奪得過,教學生也教傷心了”

其實也暗示了“運動”是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父親一家當時在運動中遭到毒打和批鬥,連累了妻子,他就一手一腳,護得了兒子就護不了妻子,所以父親内心是很痛苦的。“他們知道奈何不了我,可我隻有一個身子,護得了你就護不了你媽”。

結尾處曉生給瑪莎演示了父親的推手,“太極拳是父親逃避苦難現實生活的一種方式”,從和陳太郊遊爬山這一段,說了自己遭女兒嫌棄,曉生和陳太的女兒串通去撮合朱爸和陳太。無奈的歎息給兩個孩子擺布。

...

圖片來自網絡



父親最終隻能離家出走,去飯館洗碗謀生。飯館的老闆嫌老朱年紀大,幹活不靈動,找了一幹人去挪老朱,卻反被老朱逐個推倒,此處也呼應了老朱從過去的隐忍不發,希望避免正面沖突又禍及身邊人,到這次老朱終于爆發了,最激烈的反抗就是用了一百多磅的力氣,穩如泰山的站着不讓别人推動。

明知道餐館的老闆有多麼的刻薄尖酸,老朱在求餐館老闆給機會的時候,也是抱着忍讓克制的态度去懇求,畢竟自己也還需要考慮如何生存,對現實的無奈,對兒子最終選擇“組建家庭”的妥協!

同時這也引發了關于老年人生活、社會老齡化、贍養父母義務等社會問題。最後老朱也還是向兒子妥協了,離開家庭去老人公寓獨住,畢竟同吃不同住,才能避免家庭的更多矛盾和沖突。

結尾也是現實很多家庭成員關系中很堵心的一幕,既不想和父母同居,奈何自己又沒有很好的經濟能力去支撐,或許這也是更好的解決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