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殺慕尼黑》這部俄羅斯電影于2017年12月28日上映,之後以30億盧布創下俄羅斯影史本土電影票房紀錄。最近這部電影被引入中國,前天看了一下,确實不錯。
電影講述的是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在教練加蘭任的帶領下,蘇聯隊在男籃決賽最後三秒逆轉,打敗的美國隊的故事,而在這之前美國男籃已經保持了36年全勝記錄。

電影拍的很好,雖然看簡介已經知道最後三秒蘇聯逆轉赢了,但電影中的懸念還是讓我懷疑到底是誰勝利了。電影以籃球為主線,但又有感人的愛情、親情、友情。在最後隊員把所有的獎金給教練,讓他給兒子看病的時候,教練哭了,很多觀衆也哭了。
教練加蘭任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讓所有隊員相信,美國不是不可戰勝的。在新聞發布會上他說:“美國隊早晚有一天會被打敗,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當然,他不但使大家樹立了信心,而且也讓大家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不過,電影也不是沒有缺點,比如感覺電影對教練提升大家能力的描寫還不夠,本來蘇聯隊和美國大學生隊不相上下,似乎一下子蘇聯隊的實力就和美國國家隊不相上下了。

決賽前,發生了著名的慕尼黑慘案(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分子殺害的嚴重政治恐怖事件)。當時是可以放棄比賽的,蘇聯方面本來也計劃放棄比賽了,因為大家都認為戰勝美國隊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失敗了,在當時的蘇聯體制下,後果比較嚴重,還不如不去參加比賽,自然也就沒有失敗。在隊員的堅持下,最後他們還是選擇了比賽,并取得了勝利。
如果最後的結局是失敗呢?他們的選擇還正确嗎?
其實這也是我們生活中常常面臨的問題,是冒着極大的失敗可能去嘗試,還是放棄嘗試,立于不敗之地?
在我看來,放棄嘗試而立于不敗之地,這是一種初級的不失敗。如果逢敵必亮劍,在與對手(對手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别的)的較量中,從失敗漸漸走向成功,這種不失敗,才是一種高級的不失敗。
我們常人在努力去嘗試的過程中,即使失敗,也不用承受電影中那麼大的風險。即使失敗,也是一種鍛煉。
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你壓根不敢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