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名稱,感覺好怪,于是也沒留意。前幾天看有人推薦這部電影,大緻百度了一下,還獲過獎,于是決定看一看。

影片居然是黑白的,劇中人還說着很拗口的地方話,我根本聽不懂。如果不是看在它獲獎的份上,我早就放棄它了。最後看完,我覺得還是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看完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充滿黑色幽默,用兩個窮人和一個有錢人搭建了一個框架,揭露了台灣當時社會的殘忍,結尾倏地上揚起來,跳到一個高度,讓人陷入深思——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其中一條主線是循着當時社會有錢人的紙醉金迷和窮人的食不果腹開展的。

黃啟文有留學背景,事業成功,接觸的都是有頭臉的大人物,情人不斷,财富給他帶來了許多便利。最諷刺的是他經營一家佛像工廠,給外界的印象是儒雅,謙和,成功,有愛心。可實際卻是一個殺人犯,還把死者藏于大佛之中。

菜埔和肚财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菜埔是黃啟文工廠的保安,獨自住在狹小的門房,每天隻是開門關門,還要要照顧80多歲的老母親,他的工作卑微、低廉,可以被老闆随時辭退。菜埔也是苦命人,無父母,沒成家,還坐過牢,隻靠撿拾破爛為生。吃了上頓沒下頓。

在苦海裡掙紮,活得如蝼蟻的兩人是好朋友。他們生活無聊簡單,甚至沒有話題可聊,想女人的時候,就用那些被丢棄的舊雜志上面的性感女郎來慰藉,與此同時有錢人卻花樣不同地折騰。一天他們偷看了黃啟文的行車記錄儀,這給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彩色世界的門,可這個世界也隻是這個城市絢爛的夜景和黃啟文與女人纏綿的聲音,兩人被這些深深吸引。他們滿足自己對人性最基本需求的方式讓人覺得搞笑,可下一秒又覺得他們真是好可憐。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就想,人們還是對那種反應普通人甚至是底層人生活的倫理劇比較偏愛。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是普通人,在生活中時常會遇到挫折,不公、甚至是冷眼,欺辱,可我們卻無能為力,不得不妥協。有時甚至會懷疑人生,仇視社會,某種程度它代表一個人的軟弱和失敗,所以這種心理陰影也不好和外人溝通,于是就需要一個出口和撫慰。影視劇就很好地履行了這樣一個職責。人們通常會從比自己更慘的人的故事中獲得力量和信心,即便那樣慘,他還沒死掉,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電影就是妥妥的諷刺,都是生而為人,可有錢卻能一手遮天。肚财和菜埔知道了黃啟文的秘密,菜埔被迫離開,肚财被滅口。社會如此不公和殘忍。為了升華這一點,又用了兩個人物給點了一把火。一個是葉女士失蹤,黃啟文成了很大的嫌疑對象,辦案人員隻是詢問情況,并沒有上綱上線把他拎到警察局,結果卻遭到了強烈的阻撓和反對,深吸一口冷氣,政治如此黑暗。另一個是菜埔擔心自己也被滅口,想拜托小叔照看母親。可小叔從始至終都不聽他說話,反而訛詐了他350。親人如此冷漠,可菜埔卻沒覺得多麼意外,這又一次刷新了觀衆的眼球。情節的發展,把人對社會美好的渴望和對正義追求的信念在一點點往下拉,幾乎逼近了最低阈值,這時,也就在影片的最後,很多人聚在一起虔誠地誦讀,漸漸地,大佛的肚子裡傳來了沉悶的敲擊聲,所有人都被震驚,面面相觑,緊接着,一片黑暗,寂靜,隻有耳邊的敲擊聲(這裡我想說,當時我看的正來勁兒,突然一片黑,我還以為手機出毛病了,我想說導演太壞了,嗚嗚),然後電影結束。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尾,讓人陷入深思。黑暗是什麼,黑暗是空洞,是空無一切,在影片中在此刻所有人内心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他們會豎起每一根毛孔聆聽這來自通曉衆生的大佛的異響。這是發自内心的叩問,來自上天的警醒,所有人在大佛面前是渺小的,包括心智。我想結尾的寓意是非常深刻的,世人皆醉它獨醒,所有的罪惡都逃不過大佛的眼睛,善惡自有報。在肚财的送葬路上,導演說,可能肚财不需要各位還身在鏡中的角色相送了吧,肚财可能已達彼岸。這大概是很佛性的一種解讀吧,肚财已經脫離苦海,到了極樂世界,衆生還在苦苦泅渡。

當然影片也在壓抑中,透出些暖人的微光,肚财一天隻能吃一頓飽飯,他給菜埔還帶夜宵;肚财被警察抓到局子裡,朋友很擔心,去接他出來;鄰居阿婆,曾經經常照顧他,尤其最後一頓飯,還給他加了雞腿,诶呀,讓人難受的想哭。這些底層人生活不易,可他們心地善良。我想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一個主題吧。

看電影,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說對錯。正因為三觀不同,看法各異,才組成了這光怪陸離的花花世界,值得人們畢生去追求和探索。